一、本溪經濟轉型發展的基本情況
十二五以來,本溪市在充分借鑒國內外城市轉型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本溪自身特點,制定了建設“三都五城”,推進“沈本一體化”的發展目標,堅持以增量帶動結構優化,以創新促進產業升級,積極探索走出一條符合本溪實際的科學發展之路,經濟轉型初見成效。截止,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71.16億元,列全省第8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29.8億元,列全省第8位,人均財政收入7594元,名列全省第4位;固定資產投資885.2億元,列全省第9位;實際利用外資39528萬美元,列全省第8位;出口創匯31.02億美元,列全省第4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3.8億元,列全省第12位;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2元,列全省第6位;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26元,列全省第6位。
(一)我市轉型發展的主要做法
一是做精做優鋼鐵傳統產業,建設中國鋼都。2010年本鋼和北鋼兩大鋼鐵企業完成了戰略性合并重組,重組后的新本鋼擁有東北最大的4747立方米高爐,世界軋幅最寬、水最高的2300毫米熱軋機組,“雙高”產品占總量的85%。根據“做強上游、帶動下游”的發展思路,把產業鏈向深加工延伸,規劃建設了橋北、東風湖鋼鐵深加工產業集群以及南芬高新鑄件、明山汽車零部件、本溪縣人參鐵加工等產業集群,形成了全產業鏈的鋼材深加工體系;積極推進大臺溝和思山嶺鐵礦開發建設,為鋼鐵產業發展提供資源支撐。
二是做實做大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中國藥都。依托高新區,在沈陽與本溪的結點上建設了20方公里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支撐起了規劃面積60方公里的本溪新城區。遵循“產業為重、科技支撐、大學為要、產城結合”的發展理念,截止底,藥都共集聚生物醫藥產業項目96個,全年實現銷售收入240億元。集聚6所大學,一批生產生活類項目投入使用,形成集聚人口超10萬人。藥都被認定為國家首批10個、也是唯一的醫藥領域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通過了國家創新藥物孵化基地驗收。藥都發展綜合實力已進入國內同類園區的前5名。
三是大力發展旅游業,打造楓葉之都。借助雄厚的資源優勢,通過對重點景區改造升級,以及實施溫泉旅游發展戰略,本溪市旅游產業年來發展迅速,年來各項旅游經濟指標逐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長,旅游從業人員已達6萬余人。,接待國內外游客430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84億元。旅游產業已成為本溪市經濟轉型、結構調整的重要載體之一。
四是搶抓國家政策,重點推進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和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緊緊跟住國家方針路線,積極通過國家政策導向,不斷推進經濟轉型發展。特別是《國務院關于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國發〔2014〕28號)下發以來,本溪市搶抓政策機遇,積極爭取了南芬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和溪湖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工程納入國家支持范圍,重點圍繞區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接續產業等方面著手實施建設。未來三年,溪湖區和南芬區的城市功能和服務設施將會進一步的提升和完善,城區面貌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五是城市生態環境改造治理成效顯著。老城區改造實施“退二進三”,搬遷城區內企業163戶,全面實施了凈化、綠化、美化、亮化;新城區開發重點推進了大峪地區新城區建設,城市向東拓展和擴大13方公里;規劃建設了沈丹客專、通灌等鐵路,本遼遼、桓永、丹通高速以及沈本產業大道等一大批公路建設項目;實施“青山、碧水、藍天”工程,整治了太子河,開展了森林城區等生態工程建設。空氣質量二級以上良好天數提高到349天,城市綜合環境排名升至全省第4位。本溪先后獲得了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楓葉之都等“國字號”品牌。
(二)我市轉型發展存在的困難和主要問題
一是產業結構性矛盾突出。本溪市三次產業結構比由“十一五”初期6.55?60.18?33.27,調整到5.4:54.8:39.8。本鋼占全市工業比重為44%,本溪仍是以工業為主導、服務業和農業為輔的“二三一”產業體系,距離較高層次的“三、二、一”產業結構還有不小差距。
二是接續產業還未形成應有的增量。生物醫藥、鋼材深加工、旅游業作為我市三大接續產業,稅收空間還沒有完全形成,經濟增長的支撐動力不足。全市實現工業利稅173.8億元,其中醫藥制造業43.8億元,占比25%,鋼材深加工業實現13.9億元,占比7.9%。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571.8億元,其中醫藥制造業58.4億元,占比10%,鋼材深加工業41.9億元,占比7.3%;旅游度假產業總收入309.58億元,占GDP比重26%,對經濟的貢獻還不足。
三是項目建設亟待突破。規模以上企業數量較少,規模較小。我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為609戶,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只有83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6%。固定資產投資不足。我市固定資產投資885億元,增速全省第一,但總量偏低,僅占全省的3.6 %;缺少形成較大增量和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相比省內其他城市我市重大項目較少。
四是民營經濟整體水不高。我市民營企業規模小,結構單一。大多集中在商業、餐飲業和傳統加工業等行業,全市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實現增加值311.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4.4%;全國民企500強,遼寧省有11家企業上榜,我市沒有一家入圍。無論是非公經濟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還是質量,均與其他城市存在不小差距。
二、國內外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經驗和啟示
國內外許多資源型主導產業特點的地區和城市,推進轉型的經驗和做法各有所長,各具,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學習借鑒。通過查閱資料,選取了幾座經濟體量、資源稟賦、產業發展階段和特征與我市相的城市作為參考。
德國魯爾區曾是歐洲最大的密集區和工業區,以采煤、鋼鐵、化學、機械制造等工業為經濟核心,其鋼鐵產量占全國70%。自上世紀70年代以后,魯爾區統籌規劃,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扶持并改造傳統產業、改善基礎設施,同時積極發展醫藥、物流、化學等高新技術產業,努力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狀況并利用老工業基地發展工業文化旅游。經過四十多年的努力,較為成功地完成了對傳統工業區的改造,實現了對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變革,為城市轉型發展提供了樣本。山東省棗莊市素有“煤城”之稱, 2009年被列為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幾年來,棗莊加快實施資源型城市轉型戰略,大力發展以煤化工產業為主的工業產業、以文化旅游業為主的服務業,強力推進城鎮化進程,取得了轉型發展的積極進展。河北省唐山市同樣因煤而建,依鋼而興。年來,唐山市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合并重組、技術改造,不斷推進鋼鐵產業向精深加工和產業鏈高端發展,同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由資源主導型經濟向沿海開放型經濟轉變,探索走出了一條重化工業階段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創新驅動型的新型工業化之路。
綜合考慮,國內外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給我們帶來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一是經濟轉型要由政府規劃和主導。地方政府在轉型中承擔重要職責。轉型發展總體戰略規劃的制定、統籌區域協調發展,以及對國家和省級相關部門爭取資金和政策,這些都是政府在轉型中應履行的責任。政府憑借自身地位職能,對各種公共資源的合理分配,在推動經濟發展,經濟轉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經濟轉型的核心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經濟轉型是圍繞產業結構轉換展開的,主要任務是按照現代產業發展規律,結合自身實際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培育接續替代產業。
三是經濟轉型離不開創新驅動和科技支撐。現代產業的發展歸根到底是技術競爭、依靠創新驅動。科技水直接影響產業的競爭力和生命力,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四是經濟轉型需要持續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在政策上,逐步形成包括投資激勵、產業引導、企業扶持、就業促進、融資擔保等方面的政策扶持體系。在投入上,除以補貼獎勵等方式對企業、科研機構等主體進行資助外,還要加大在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保護等方面的投入。實現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必須有效利用國家產業調整的援助政策,加快實現產業結構的轉換。
三、加快推進本溪經濟轉型的幾點建議
第一,進一步統一,堅定發展信心和決心。中外鋼鐵城市的發展實踐表明:鋼鐵城市實施轉型是歷史的抉擇,勢在必行,早轉快發展,遲轉慢發展。實施轉型是一個長期的、痛苦的蛻變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全市上下要認識到本溪正處于快速發展期,轉型關鍵期,雖然推動經濟轉型和城市轉型的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仍然任重道遠。為此,全市上下要統一,提高對轉型發展的認識,堅定不移按照“三都五城”發展目標,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眼前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務實創新,再接再厲,不斷加快轉型發展步伐,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第二,大力發展服務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本溪與沈陽毗鄰,在接受沈陽輻射的同時,被吸附現象也十分嚴重,服務業一直是本溪產業發展的短板。應充分發揮“中心”區位優勢,確立與沈陽錯位發展的思路,在有效利用沈陽的技術、人才、信息、資金等要素的同時,進一步完善本溪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推動城市由生產型向生產消費型轉變。下大力氣抓好以旅游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加快推進水洞溫泉旅游度假區重點項目建設,大力發展溫泉旅游、溝域旅游、鄉村旅游和文化旅游,大力推進文化產業和房地產業發展。通過服務業發展,吸引沈陽等周邊城市人群到本溪置業、安居、休閑,實現與沈陽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第三,加強科技支撐和創新驅動,著力提升產業層次。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牢牢把握成長性、競爭性、市場性發展方向,注重培育總部經濟、醫療器械、生物醫藥、先進裝備、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提升產業層次和產品科技含量。強化科技人才支撐。注重培養引進創業創新領軍人才,引導企業加大專利申報、技術研發、人才引進、品牌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引進科技研發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第四,由重點抓招商向狠抓企業達產見效的轉變。目前我市各大園區基本建成,大批項目已入駐,產業結構調整格局已經完成。以藥都為例,中國藥都五年累計引入生物醫藥產業及科研項目138個,其中有11家國內醫藥百強企業、上市公司,總投資260多億元;引入高層次科研機構39家,引進海外研發團隊11個,擁有在研項目260個;現有96家醫藥企業落戶藥都,其中85戶企業投產。藥業及相關配套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40億元,是2008年的45倍。幾年來藥都招商引資成效顯著,但部分藥業企業尚未實現投產達產。幫助企業解決難題,盡快形成現實生產力,應成為下步工作的重點。
第五,在拉伸式發展的基礎上向逐漸延伸式發展轉變。目前我市城市發展已經形成了由原有老城區急速拉伸到石橋子高新技術開發區發展,已與沈陽鏈接成為一體,空間結構布局基本形成,但在老城區與新城區之間約30方公里的區域卻形成了隔離帶,仍處于城鄉結合部區域,基礎設施相對不完善,產業發展較為緩慢,與兩端發展不相適應。下步建議重點填充發展被隔離區域,逐漸由老城區向新城區延伸推進,最終實現鏈接新老城區形成全面轉型的格局。
第六,引導鼓勵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快速發展。產業轉型離不開民營經濟的支撐和大量中小企業的參與。要引導民營資本以獨立出資、聯合出資、聯合經營等多種方式進入到產業結構調整的各個行業和領域。引導鼓勵第三產業民營企業的發展,積極創辦中小企業的孵化器和服務中心,培植和發展一大批中小企業,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夯實微觀經濟基礎。
第七,加快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推進經濟轉型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城市的根本轉型。經過年來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實踐,建設“三都五城”、建設新本溪的目標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當前,應重點推進 “創模”、“創衛”工作,制定涵蓋本溪全境的生態保護規劃,切實加強耕地、水源、林業和礦產資源的保護與綜合利用,深化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和節能減排,讓本溪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讓本溪的百姓在業態更新、生態更美、環境更好的現代化城市中樂業安居。
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在四川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碼(..
時間:2025-05-22 09:35:14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對比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時間:2025-05-22 09:32:23海南上長春工業大學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28:45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對比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
時間:2025-05-22 09:25:00呼和浩特職業學院對比山西警官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
時間:2025-05-22 09:22:04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在上海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