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華,女,四川梓潼縣人,生于1978年6月,高中文化,現居梓潼縣仙峰鄉飛燕村。結婚后的第二年,丈夫因病突然離世,給她丟下不到1歲的兒子和3位老人,撫養兒子、贍養老人的重擔全部落到了她那柔弱的肩上。年輕喪夫,家境貧寒,媒婆踏破門檻,她卻心如磐石,不棄不離。在公公、公婆的苦心勸說,她提出了再嫁條件:必須帶上兒子和公公、公婆一起出嫁。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孝老愛親”傳統美德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彰顯,她的事跡引起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綿陽日報》、《綿陽晚報》、綿陽電視臺等新聞媒體都先后對她的事跡作了報道。2013年,她榮獲梓潼縣首屆“十佳道德模范”提名獎;被綿陽市婦聯表彰為綿陽市“十佳母親”。經公眾面媒體和網絡投票,高票當選為綿陽市2013年度“感動綿陽?十大人物”。
2000年,王小華從仙峰鄉甘滋村嫁到飛燕村,夫妻二人相親相愛、互敬如賓。結婚第二年,小兩口有了愛情的結晶。丈夫是獨生子,兒子的到來,更增加了這個家庭的喜氣,一家人其樂融融,和諧幸福。
然而,就在孩子出世后七個月,丈夫突發心肌梗塞連一句話都沒有留下就匆匆離去,這個幸福之家的頂梁柱轟然坍塌。呦呦待哺的兒子聽著她那撕心裂肺的哭聲,驚恐的望著淚流滿面的母親。王小華強咽淚水,想起丈夫對自己的愛,憶起公婆對自己的好,她思來想去,決定不離開這個家。從此,她成了這個家庭的頂梁柱:起早貪黑,忙里忙外,春播秋收,默無聲息。既含辛茹苦地撫養兒子,又任勞任怨地贍養年事已高的公婆和86歲的婆婆。
時間能夠抹去傷痛,丈夫離世三年來,王小華就這樣硬是把這個瀕臨破碎的家支撐了下來。公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一次又一次地勸她改嫁。可王小華堅決不同意:“我改嫁了可你們怎么辦?誰來照顧你們?”公婆只好含淚作罷。
2003年,公婆不忍心再拖累王小華,再一次提出讓她改嫁,并請來村民幫忙勸說,村婦代會主任也幾次到家中做工作。已“守孝道”3年的她覺得鄉親們說得也有一些道理,便勉強答應改嫁,但提出始終不離開公公、公婆。
后經村里人介紹,王小華與本縣小埡鄉的馮兵先再結“連理”。按照農村傳統風俗,王小華應該嫁到馮兵先的家中,但為了堅守贍養公婆的承諾,王小華和馮兵先把重組的新家安在了飛燕村,繼續和前夫的父母生活在一起。村民們看到這一幕直稱贊:“馮兵先能取到這樣的媳婦,是他上輩子修來的福分!”
2004年,馮兵先外出打工,而她卻“留守”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2008年,王小華再婚后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女兒,一家人喜憂參半。本來就很拮據的家庭,一下又添兩張嘴,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恰恰當年5月12日又發生了汶川特大地震,她家的房屋垮了,一家7口沒有個棲身之所。
2009年,在當地政府和縣婦聯的幫助下,她家重建了房屋,但也欠下了不菲的借款。2010年,公公因腦溢血引起中風,癱瘓在床,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刷牙、洗臉、上廁所都得靠人料理。為及早治好公公的病,她背著公公四處求醫,崎嶇的山路上留下了她那艱難而沉重的步履。聽說中醫治這種病效果好,她又背著公公到縣城中醫院治病,一個月下來又花去一萬多元,舊賬沒還又添新債。
梅黃卻遭連夜雨,行船又遇打頭風。丈夫考慮到妻子的身體吃不消,于是返回家里同妻子一起照顧公公。沒想到的是馮兵先又檢查出來患上了“塵肺病”。醫生說是這種病目前根治不了,只能靠調養,而且不能干體力活。公公的病沒有治好,丈夫的身體又垮了。命運給她開了個天大的玩笑,厄運再一次擺到了王小華的面前。可經歷過風風雨雨的她反而顯得十分淡定:“再苦再累也不能讓這個家散了”。
凌晨6點起床,生火煮飯、侍候公公吃藥、洗漱和上廁所,洗碗、喂豬;7點30分至13點,耕田耙地、田間勞作;下午2點吃完午飯后又出門勞動;天黑回家,煮飯,煎藥,給公公喂飯喂藥;晚上12點以前睡覺,這就是王小華一天的作息時間表。丈夫雖然患病,但他也早早起床,干些喂雞、端飯、掃地等力所能及的勞動。日里,王小華家一個月難得吃上一次肉,雞蛋從來舍不得吃,拿去賣些錢給公公、丈夫看病,米飯、泡菜是她和丈夫最“喜歡”的飯菜。已經上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和上幼兒園的兩個小女兒,加上年過六旬的公公、婆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全靠那五畝多包產地。
經過王小華幾年的悉心照顧,公公的病情現在好轉了許多,為了讓公公自己能夠多活動活動筋骨,她將攢下來的錢,再東拼西湊給公公買了一個二手輪椅,讓老人常常到戶外轉一轉、看一看,呼吸些新鮮空氣。
王小華家庭的困難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幫助,每值收獲季節,縣婦聯和當地黨團組織都要組織助耕隊,幫助她家搶種搶收,這也讓王小華一家感到無比溫暖。
“再重的擔子,笑著也是扛,哭著也是扛。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面臨逆境,只要夫妻風雨同舟,再苦的日子我都覺得都是一種幸福!”她總是這樣安慰自己和丈夫。
王小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沒有驚人的壯舉,但她卻用行動默默無聞地對“孝老愛親”作了最完整地詮釋!
車站社區楊寶珍同志有一個和睦和諧,相敬相愛的家庭。夫妻結婚30多年以來相敬如賓,孝敬老人,善待鄰里,她與愛人物質生活追求淡泊,不擺闊氣,從不浪費,提倡節約,精打細算,用之有度,是一個和睦的四口之家。
一、孝敬老人,家庭和睦
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種美德在他們家中同樣表現得更細致入微。6年前婆婆患上腦萎縮癥,“剛剛查出病情的時候,婆婆那時已經比較嚴重了,什么都干不了”,為了讓老人好好休養,一日三餐她變著花樣的做,她怕婆婆走路滑倒,就每頓飯都做好給老人端到床前喂到嘴里。
當老人犯病時,經常會有大小便失禁,常常前腳剛吃了飯,后腳就尿到褲子上,有時候幾天不大便,一大便就弄得床上地上到處都是,而她不嫌臟不嫌臭,給老人拆洗被褥,換洗衣服,把婆婆的房間收拾的干干凈凈,隔三差五就給婆婆洗澡。
93歲高齡的公公頸椎病復發,她每天都要陪著公公去醫院檢查、做治療,服侍公公吃藥、看吊瓶,回家做好飯伺候公公吃下,凡事親力親為,公公逢人就夸“我這媳婦好的很,比親閨女都要親”。
二、鄰里相幫,發揚風尚
楊寶珍一向樂于助人,與鄰居相處十分融洽,從沒有與任何一家鄰居吵過架,看到別人家要是有了困難,他總是先跑去幫忙,為鄰居分憂解難。她常說一個家庭,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這個過程必須依靠共同經營。這種經營不僅是指物質上的,更多的還是強調精神上的,培養共同的興趣、愛好,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等等,“家和萬事興”,一個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她總結出一條經驗就是“真誠待人,和睦相處,互敬互愛”。
只有家庭和諧,社會才能和諧。大力宣揚和諧家庭事跡正是希望我們周圍觸手可及的榜樣力量來推動更多的家庭走向和諧。
牛青青,2012年7月入職,金剛公司質檢一部化驗員。2009年,她與公司技術部工作的帥小伙欒斌喜結良緣,夫妻二人相親相愛,共同打造了一個幸福美滿的五好家庭。2010年,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牛青青與老公是公司高學歷雙職工家庭,他們以華星為家,兢兢業業工作,為公司發展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為華星青年員工作出榜樣。
她老公欒經理,剛開始在一區技術部工作,幾年后又因金剛子公司金璞建廠工作需要調離原崗位去了淄博,而她因工作因素常年住在娘家,夫妻經常兩地奔走,但他們從未想過調離崗位,而是堅守崗位,作出成績。
她老公與她父母相處的都很好,街坊鄰居對他們評價非常高,說他們為人處事相當好。一次,牛青青的媽媽突發闌尾炎,經醫生檢查需住院治療,他們便請假輪流照顧,老人身體很快就健康了,為了保證能正常工作,媽媽還擔起了照看孩子的責任,他們也擔心孩子,因此他們一有時間就陪孩子,教育他如何做人,要懂得“尊敬老人、助人為樂”的道理;不滿5周歲的兒子偶爾還會幫家里做點家務,一雙幼嫩的小手給老人捶捶背、揉揉肩,對孩子來說可能是一點小事,但卻她卻感到很欣慰!
她婆家中還有年過八旬的奶奶,體弱多病、癱瘓在床,生活早已不能自理,而她的公公早已病逝,幾年來一直都是她的婆婆一人照顧奶奶,未曾有過半句怨言。她很心疼婆婆,因此每月都會與老公利用休息的時間帶上孩子回家看望兩位老人,給奶奶喂藥或洗洗衣服,替婆婆料理家務,培他們聊聊天、談談心,乖巧的兒子也會唱唱兒歌、跳跳小舞來哄兩位老人開心;她說:“只有這一刻,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頓團圓飯就很開心了”。有時也因工作因素不能回家,他們都會給老人打電話詢問一下兩位老人的身體情況,而電話那頭的婆婆經常噓寒問暖、問長問短,盡管話語有些嘮叨,但也體會到了長輩對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有時也會定時寄點零花錢給她們,并囑托她們吃好、喝好、保重身體。每逢佳節也會給四位老人買新衣服,雙方老人卻經常說:“以后不要亂花錢,要勤儉節約……”,“百善,孝為先”終會“家和萬事興”!正是因為他們這樣一個家庭譜寫出了一曲“尊老愛幼、互敬互愛”的動人樂章。
正是因為二人齊心,才使得家庭和諧幸福;是他們的相互包容、相互支持,才克服生活中所有的困難和艱辛;他們積極努力的工作,為父母帶來希望和支柱;因為他們得到了父母全部的理解和支持,才促進二人放下心來,放手工作,不斷進步。好一個的“五好家庭”!
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市場營銷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
時間:2025-05-22 09:41:01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在湖北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37:39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在四川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碼(..
時間:2025-05-22 09: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