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勾勒出清晰的“富民”藍圖,這是江蘇大有可為的機遇期,黨代會的召開也為奮發有為的江蘇人注入了一劑強心臟。為建設建設“強富美高”的新江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下面就是學習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心得體會,歡迎閱讀。
學習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心得體會 篇一
風起天漸寒的葭月,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即將在南京召開,這是江蘇大有可為的機遇期。縱觀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們的優勢日益凸顯、政策紅利逐年增多、創業環境更加優越,對黨代會的勝利召開也是無比期待。
黨代會的召開,進一步鞏固和加強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最根本的保證,是*最本質的特征,也是*的最大優勢。奮進正當時,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的召開站在新起點,成為我們黨贏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勝利的重要力量,有助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為加快振興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前進道路上,我們要不斷激勵和鼓舞全黨人民發憤圖強、奮發有為,把前輩開創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進一步堅定信心和決心,提精神、聚力量,不斷提高認識,高度重視,在實現“十三五規劃”奮斗目標、實現“強富美高”新江蘇的道路上書寫新的篇章、創造新的輝煌。
黨代會的召開,進一步穩定和夯實發展基礎。“自知者英,自勝者雄”,在過去幾年成功探索實踐的基礎上,不忘初心、繼續前行。黨代會的召開有助于不斷夯實社會發展基礎,保障和改善民生,借助交通區位條件的改善人力資源優勢,繼續推動城區與鄉村、工業與生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均衡發展,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指數,提升城市的宜居度。
黨代會的召開,進一步推動和促進制度建設。制度是智慧的結晶、經驗的積累,黨代會的召開,有助于大力推進制度建設,促進工作的規范化、精細化和嚴密化。推動制度的深化、細化、配套、延伸,圍繞和服務群眾、加強機關效能建設、改進工作作風、從嚴管理干部、規范用權行為等方面,推動各級各部門和廣大黨員干部更加自覺地學制度、守制度、用制度、創新制度,推動形成學制度、守制度、用制度、創新制度的長效機制,為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成長的過程中,正視存在的困難和挑戰,駕馭復雜多變的局面,掌握工作主動權,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因地制宜、大膽創新,有所創造、有所突破,增強工作的前瞻性、科學性和創造性,努力以新狀態、新作風實現新作為。
心在遠方,路在腳下。美好前景催人奮進,“走心”江蘇不斷行走、不斷前進。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的召開既構成實驗和氛圍,也是通往持續健康發展、和諧江蘇的必由之路。腳踏實地,鼓足干勁,凝聚力量,吃透黨代會精神,將黨代會精神轉化為強大的工作動力,繪就江蘇燦爛的明天。
學習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心得體會 篇二
11月18日上午,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在南京開幕。眾望匯聚,殷啟未來,把5年后的江蘇模樣細心勾勒。
這是一次對江蘇過往發展思路重新梳理,歸結出更細、更到位、更適合江蘇的科學經驗的會議。代以來的江蘇,人才輩出,解放總是快人一步,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從最初的想變到接下來的敢變,江蘇先有引領全國鄉鎮企業發展的“蘇南模式”,后有吹響跨國捭闔號角的“江蘇智造”。如今,站在21世紀第二個10年中葉,看著并不遙遠的2020年代,7900萬江蘇人民更關注全面小康社會中的應有之義:經濟總體富裕后,生態環境到產業結構的穩健、可持續更至關重要。我們不再是摸著石頭過河,河水的深淺我們已經大致了解,無外乎是透徹了解江蘇省情基礎上的揚長避短,積極探觸國際形勢變化后的趨利避害,為此我們需要善變;積跬步以千里,經濟大省每一個百分點都意味著億元級的財富,來不得急轉彎、大掉頭,寧可慢一點,不走錯一點,為此我們需要穩變。
這還是一次對江蘇現實民情民意積極回應,找出過往缺、漏、遲、不周全的地方迅速反應的會議。今年,網絡流行盛世之辨,其實說到底就是一個發展紅利是否得到普惠的問題。毋庸否認,江蘇這輛中國快車在高速運行30多年的過程中,難免有些事沒有辦得圓滿、有些遺留問題未及補繕、有些人沒能趕上致富節奏,這些都是接下來江蘇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攻堅克難之命題,為此我們需要不避、不躁、不懈、不怠;而隨著中國城鄉人口的大規模流動,江蘇吸納外來人口的盆聚效應還在擴大,普惠與重點傾斜如何兼顧,以及協調各地區、各方面利益,這些也細碎繁瑣、牽一發而動身,為此我們需要真誠、智慧、勇氣、耐心。
前路總有光明和曲折,惟有發展向前可鼓人心!給深入江蘇人心的變革思維以更多維發散,給江蘇社情民意以更多和諧因子,就是給“江蘇快車”加上超穩引擎。我們期待江蘇省黨代會求真、務實、誠摯、成果!
學習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心得體會 篇三
中共江蘇省第十三次代表大會18日上午在南京開幕。省委書記李強代表第十二屆江蘇省委做題為《聚力創新聚焦富民高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報告。在報告中,60多次提到了“創新”二字,成為第一高頻詞。
未來五年,江蘇的發展能不能在新一輪競爭中占據先機、贏得優勢,根本上取決于發展動力轉換的速度,取決于創新這個驅動發展的新引擎能不能成為主動力。那么,江蘇基層企業和各地政府部門的代表們,對于“創新”二字有何看法呢?
清華博士變身高新技術產業創業者
歷經20年,從清華博士變身為高新技術產業創業者,昆山維信諾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黨代表高裕弟親眼見證了中國的有機發光顯示技術從清華大學的實驗室“破繭而出”,親身參與了建立中國第一條OLED中試生產線。
從2006年在昆山落地量產,企業發展到現在已過去了十年時間,無論是在技術水,還是在產業化水上,都走在了全球前列。高裕弟說,目前總專利擁有量已經超過了2500件,而且承擔了國際上第一批OLED全球技術標準,第一批柔性顯示器的標準。
高裕弟說,縱觀全球新一輪的創新產業,已經進入到一個快速發展時期。第一點是速度決定地位,如何在這個時期保持人才和技術的雙領先,在這個階段實現產業卡位、先發優勢。“我們蘇州也應該充滿自信,蘇州在過去十年中也擁有了良好的積累。”
“蘇州有區位優勢,就是協同創新。”高裕弟說,在當下,多個元素之間的協同作用,對整個產業的創新發展,會形成非常大的合力。蘇州在各種高端的創新元素中,比如說人才、資本、區位都有優勢,完全不輸于國內其他領先的創新地區。“下一步要考慮的是,如何把技術原創單位、技術孵化單位和技術產業化單位三者協同建立起來,打造高端的交流臺、協同臺,三者作用聯合發揮。”
企業的發展核心離不開人才深入挖掘
在宿遷代表團的報告審議現場,交匯點記者見到宿遷代表團黨代表劉健,他所在的企業的發展進程是在不斷創新和改革之間。
劉健所在的江蘇中科君達物聯網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北京中關村的一個科研團隊,2010年從北京中關村走出來投資到宿遷,投入江蘇發展的大環境中,并一直致力于產業技術研發,在宿遷也自行建立了當時蘇北唯一的一個物聯網產業園。
劉健告訴交匯點記者說,產業園集研發、設計、生產、制造、服務為一體,經過6年不斷的研發投入和創新發展,奠定了三個產業基礎,包括智能測控、水務、環保產業,在汽車制造智能領域屬于第一品牌,具有一定的核心競爭力。智能水務系統經過短短三四年的研發,目前在引領水行業智能化發展處于領先地位,這次新系統的研發以創新為思路,引入了一些人性化的思維,在臺轉變和智能化程度方面都有所提高。
“創新無處不在的,企業在科研、技術、管理、戰略、商業模式方面都牽扯到創新。”徐健這樣解釋他所理解的創新,報告上還提到了人才和轉型等高頻詞,結合多年的企業運營經驗,徐健認為企業的發展核心離不開創新的驅動,更離不開人才的深入挖掘和企業的不斷自我變革。
作為企業董事長,徐建對今后企業的創新有自己的一套路子,未來五年他的企業會在人才引進、挖掘、培訓、技術研發投入等方面做出更多的改革創新,目前在全球政治經濟不斷變化的格局下企業仍有很多機遇,企業不能自己悶在家里過小日子,而要大膽地走出去,多學習一切高新企業的經營理念,并在其基礎上進行傳承和發揚。
地方政府要推動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大創新
“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必須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快馬加鞭加以推進。”常州市科技局局長、黨代表劉斌說,“聚力創新”既是省委要求,更是時代召喚,對常州今后一個時期的科技創新工作提出新要求。常州全市要站在新的起點,瞄準“一城一中心一區”目標,踏著創新之路再出發。
劉斌表示,常州落實“聚力創新”,具體體現在“五個堅持”上,即堅持把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根本任務;堅持把突破產業核心技術作為主攻方向;堅持把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為關鍵支撐;堅持把人才驅動作要求;堅持把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作為重要路徑。
“無論是突破產業核心技術還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都是推動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大創新。”劉斌介紹說。同時,交匯點記者還了解到,常州市正深入實施“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全面開創常州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新局面。其中,將以企業創新創業為主線,聚焦產業公共創新臺和重大載體,更大力度服務產業轉型升級;以創新創業人才為靈魂,更加精準集聚配置創新資源;以科技服務業為路徑,更快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學習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心得體會 篇四
中共江蘇省第十三次代表大會18日上午在南京隆重開幕,這次大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推進“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省委書記李強代表第十二屆江蘇省委做題為《聚力創新聚焦富民高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報告,“富民”貫穿始終,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
富民,先要強省。李強書記在報告中指出,過去5年是“砥礪奮進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報告中一連串的數字也告訴我們,江蘇這個經濟大省經濟穩較快發展,轉型升級明顯加快,增長動力趨于合理,創新驅動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不斷提升。這已然就是一個富足的省份,是可以讓所有江蘇人民值得驕傲和自豪的省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李強書記再次強調“富民”,要把經濟發展的成果變成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福祉。“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就是人類福祉”,把“幸福”、“福祉”作為發展目標,用“幸福指數”、“福祉指數”作為衡量經濟社會發展水的標尺,江蘇省委的執政理念,執政思路,充滿著智慧的光芒,必將持續推動經濟健康發展,推動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的“比翼雙飛”。
富民,重在創新。李強書記在報告稱,高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年來,不管是創業富民,還是科技富民,江蘇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尤其在扶貧脫貧方面,對照“十三五”期間新一輪扶貧標準,瞄準重點,定點清除,在實現扶貧重心下移的原則基礎上,把扶貧開發任務和措施逐項落到實處,確保小康路上“一個不少、一戶不落”的精準脫貧,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提供了堅強保障。富民,仍需要創新增強幫扶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要采取資金投入、人才扶持、項目幫扶、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等綜合性措施,建立上下聯動、內外互動的幫扶體系,著力改善發展條件,促進內生發展。
富民,貴在內涵。李強書記在報告中指出,“高水建成小康社會,核心要義就是發展水要更高、群眾獲得感要更強。”追求高水的小康,江蘇當然有資格、有底氣、有信心作出這樣的表達。高水的小康,實則上就是“強富美高”的江蘇精神的具體表現和現實追求。高水小康,也不只是字面意義上的更富裕,而應該是由外及內的豐足滿足,尤其體現在社會文明程度高這一精神內涵上。正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所闡述的,真正的“富裕”階段,必定是人的需求的改變。當人們的需求由純物質逐漸轉為精神的心理的需求,社會文明程度自然也就高了。黨代會報告把“群眾獲得感”作為衡量小康的標準,充分體現了執政為民執政利民執政惠民的公心。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勾勒出清晰的“富民”藍圖,在這個大有可為的時代,奮發有為的江蘇人定將以更富激情的跨越,創造新的輝煌。用高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全新實踐和成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江蘇力量!
學習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心得體會 篇五
即將到來的黨代會,必將成為我省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嶄新動力,讓我們共同期待,一幅“百姓富”的溫暖畫卷在我們的家鄉徐徐展開。
11月18日至22日,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將在南京召開。在這“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同時也是全年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本次省黨代會意義非凡,許多方面值得期待,其中民生問題是百姓關注的首要問題,“百姓富”成為新期待。
12月,*在江蘇考察時,囑咐江蘇干部群眾圍繞全面小康和基本現代化“兩個率先”的光榮使命,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而在這之中,“百姓富”是尤為重要的一環。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全面”二字。江蘇是我國東部沿海的經濟大省,經濟總量居全國第二名,人均GDP在省區中排名第一,但是江蘇的經濟結構依然很不均衡。城鄉居民收入和經濟發展水還不是很相稱,老百姓的“獲得感”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農村和城市差異較大,蘇南蘇北地區之間差異較大。
面對這樣的經濟情況,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以來,江蘇加大民生傾斜力度,拓寬百姓收入渠道,推進精準扶貧,在共享發展、補齊短板上下了很大功夫。據了解,全省八成的公共財政支出投入到民生工程之中,各級黨委和政府把“讓百姓過上更加富裕的生活”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以徐州市泉山區為例,過去的五年來,泉山區累計投入11.3億元,實施“五項惠民計劃”,全面改造176個老舊小區,30萬居民的生活環境得到提升。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點對點”促進就業創業,城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0030元,新增就業人員7.4萬人、大學生創業企業859家。徐州市泉山區的發展僅僅是全省各級黨委和政府的一個縮影,過去所取得的成果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江蘇會有一幅更加宏偉的“幸福藍圖”。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江蘇不能落下任何一個地區、每一個個人。隨著江蘇“強富美高”的夢想和路徑逐漸清晰,我們將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如何進一步衡地區之間的發展差異,補齊短板,穩固成果?如何保障民生的發展成果惠及千家萬戶,更加深入提升民眾的獲得感?相信本次黨代會都會給我們一個清楚的答案。
即將到來的黨代會,必將成為我省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嶄新動力,讓我們共同期待,一幅“百姓富”的溫暖畫卷在我們的家鄉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