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在這個舞臺上,觀眾沒有感覺任何距離感,沒有違和感。下面是高考知識網為大家整理的朗讀者第8期觀后感范文,歡迎參考~
熱播中的《朗讀者》為傳統的朗讀藝術開辟了嶄新的表現形式。節目在與大眾分享和品味經典作品的同時,也以春風化雨般的潤澤力量傳遞了一種文化上的自信。正是這種由內到外的文化張力,切實打動了電視機前的觀眾,讓一場場朗讀深慰人心。
時下正在央視熱播的綜藝類節目《朗讀者》深受大眾好評。說實話,這樣一檔表現內容并不復雜、藝術形式也談不上多么豐富多彩的節目之所以能打動億萬觀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通過每期嘉賓聲情并茂的朗讀,在與大眾分享和品味經典作品的同時,也以春風化雨般的潤澤力量傳遞了一種文化上的自信。正是這種由內到外的文化張力,切實打動了電視機前的觀眾,讓一場場朗讀深慰人心。
曾幾何時,在大多數人的傳統觀念中,只要一提起朗讀,很自然地就會想起朗讀者是字正腔圓的主持人或演藝界人士。他們一出場,往往是手拿書夾筆直站在麥克風前,用標準的普通話讀著一篇精美的文學作品,通過他們抑揚頓挫的聲音變化以及作品中豐富的人文內涵,也常常能打動人心,帶給人一種溫暖和感動。但是,這種站立式的朗讀方式,由于表現形式過于單一,又常常給人留下一種缺乏變化的詬病。雖然說朗讀者有著美妙的嗓音,但從藝術表現形式的豐富性上而言,僅憑聲音的婉轉起合去營造持久的藝術魅力,顯然有些勉為其難。
反觀正在熱播中的《朗讀者》卻以顛覆者的形象,為傳統的朗讀藝術開辟了嶄新的表現形式。首先,朗讀者的身份不再局限于主持人或演藝界人士,而是將各行各業的業界精英和社會名流都納入到朗讀者隊伍中,通過主持人董卿亦訪談亦推薦似的一番介紹,巧妙地將朗讀者的社會身份、心路歷程與所要朗讀的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讓觀眾對朗讀者所要朗讀的內容充滿了期待。其次,在表現的形式上,也不再拘泥于單一的站立,朗讀者或坐或立、或走或行,較以往有了更多的生趣。雖然一些朗讀者未必字正腔圓,也鮮有直戳淚點的煽情,但他們樸實真誠的朗讀,反而呈現出天然去雕琢的自然之美。特別是朗讀內容與朗讀者本身在生活際遇和人生信仰上的趨同,更加凸顯出朗讀作品非同一般的人文意義。再次,這些朗讀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可謂經典中的經典,無論是性也好,藝術性也罷,都堪稱人類史上的精神瑰寶。借助于現代聲、光、電等科技元素的渲染,搖曳的燈光,舒緩的音樂,加之朗讀者至真至純的用心朗讀,這些經典中所蘊含的真、善、美和價值取向等文化力量,便一點一滴地浸潤開來,于無聲處給人以教益和深刻的啟迪。此外,《朗讀者》的舞臺置景既雍容華貴又彰顯出雄渾博大的藝術氣息。而緩緩推開的城門,更像是打開了一扇智慧的書窗,透過這扇窗觀眾在品味經典的同時,也收獲了精神上的滋養,讓文化的力量通過朗讀者的口口相傳,通過他們情真意切的朗讀,最終散發出溫潤持久的華光。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產生了許許多多永恒的經典,通過影視作品的再加工、再創作是在傳承經典,截取其中的精華,以本色朗讀的方式去詮釋其豐富的內涵,同樣也是在傳承經典。前者宏大、氣勢磅礴,常給人視覺上的強烈沖擊;后者婉約、沉潛靜美,卻以其內在的文化品位吸引著每一個熱愛生活的觀眾,這種靜謐的氛圍,對于去除當下人們浮躁的社會心態,以寧靜致遠的境界去追求人生的價值,或許更有潤物細無聲的啟迪。
普通又有力量的詞語,這期的主題詞"勇氣"。勇氣,就是在你看清楚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熱愛生活!
這期的節目很特別,匯聚各個不同領域的人們,卻都有著一份執著,對于他們熱愛的事物!江一燕的支教,讓我想起了大學的一個暑假時光。看到她講孩子們為了見她做出的各種努力,曾經送別的畫面又一次浮現在我眼前。現在的生活節奏以及個人能力,總讓我有點應接不暇生活的瑣事,似乎真的很少去專注一些公益,真的很慚愧,也許有些在心里的種子真的是滅不掉的!只能期許自己快點變強大,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李寧朗讀巴金的<做一個戰士>,堅定的眼神,面對人生的很多次低谷,1988年漢城奧運會失誤后的"大將之笑",面對質疑甚至唾罵,依然勇敢的走下來,華麗的轉身,很值得學習!當然最觸動的是秋爸球媽,2歲時確診一對自閉癥的雙胞胎,9歲其中一個又診斷白血病,上天是多么的殘忍,要把這么多的不幸降臨在一個普通的家庭身上,生活并沒有壓垮他們,他們用愛和勇氣去迎接這一切,勇敢的生活下去,這其中的心酸估計真的很少人能體會到吧!祝福他們和秋歌秋語
文化情感類節目 《朗讀者》自播出以來,備受關注,各方好評不斷。《朗讀者》的熱播,既讓支持人董卿火爆一時,更令朗讀這種傳統的閱讀方式重歸大眾視野。古往今來,知識分子之所以被稱作“讀書人”,就在于他們的學習是以朗讀為根基的。在古代,幼童開蒙后即要誦讀《三字經》《弟子規》等基礎讀物,之后是學習各類經史典籍,且要 “逐句玩味”“誦之宜舒緩不迫,字字分明”。在現代教育中,朗讀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很多學校至今仍保有晨讀的傳統。
我們有沒有捫心自問,自己究竟有多長時間沒有“讀”書了?這里的“讀”書,是指發出聲音的朗讀,而非手捧一卷靜默地閱讀。如果真要對朗讀做一項調查的話,情況恐怕不容樂觀。因為在發布的國民閱讀調查報告中,我國成年人人均閱讀紙質圖書4.56本,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58.1%,日均看手機的時間超過半個小時。就算我們認為看手機的很多人也是在讀書,那么讀書的數量和時間也遠遠少于世界閱讀大國。在整個社會閱讀量尚差強人意的情況下,朗讀的處境可想而知。
在這樣的背景下,伴隨著央視《朗讀者》節目的走紅,廣州、北京、杭州、西安等城市還延伸出了“朗讀亭”這樣的線下朗讀模式,給了人們一個回歸傳統閱讀的契機。通過朗讀文學作品,感悟文字的魅力,讓久違的朗讀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走入人們的生活,這無疑是下了一場及時雨,促使人們不由自主地關注朗讀的意義。
朗讀的意義是什么?有兩個例證大抵可以說明:據媒體報道,4月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訪華,有一個活動項目便是,瑪格麗特二世與彭麗媛女士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為中丹兩國小朋友朗讀著名的安徒生童話 《丑小鴨》。清亮柔美的女聲加上童話的意境,這是多么詩情的享受!無獨有偶,數天后的“五四”青年節,*來到北大,北大安排的一個歡迎節目也是朗誦,同學們在靜園草坪朗誦 《沁園春?長沙》。朗讀的意義就在于,它有利于提升人的文化品位和詩意情懷。
浮躁的時代需要優雅的朗讀。國內上了年紀的人大概都知道俄羅斯著名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的名字。當年,朗誦他的詩,是一代青年的時尚和榮耀。馬雅可夫斯基本人也經常在廣場上朗誦自己的詩作,這就是他獨特的“發表方式”。在深情的朗讀聲中,一座喧囂的城市會變得安靜,變得從容。誠如上海電臺朗誦節目《午夜星河》主持人所說的那樣:“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就是人聲,干干凈凈。朗誦這種聽覺的藝術,能直抒情懷,讓人直接感受到社會中的種種正能量,最直接抵達人們的肺腑。”在人心日益浮躁的現在,面對物欲橫流的世界,能夠真正靜下心來、發出聲音讀一本好書,整個社會能經常聽到抵達肺腑的誦讀之聲,浮躁之心經常被洗滌,那么對于人心的凈化,無疑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董卿在《朗讀者》中說道:“朗讀者分為兩部分,朗讀和人。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朗讀者。”愿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朗讀者,在朗讀中蕩漾詩意、浸潤書香,在朗讀中愉悅身心、提升修養,在朗讀中凈化心靈、體悟人生,讓人生有更多的情感體驗,讓生命變得智慧而芬芳。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