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人類社會存在于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空間是固定、具體的,而時間則需要通過某種辦法加以測定和標識。人們測定和標識時間的參照最初是感知和觀察到的物候和氣候的變化。什么時間月圓了、月缺了,什么時候氣候轉暖,種子發芽、莊稼生長了……這些變化就被我們的先人用來作為早期測定時間的依據。
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人們為了更準確地衡量、計算、記錄時間,就要進一步選擇具有普適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環性的參照物。于是,太陽、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為了優選的參照系。人類很早就學會觀察日月星辰,用以測量時間。大約在紀元前五千年,人們利用指時桿觀察日影。紀元前11世紀,已經有了關于日晷和漏壺的記載。詳細記錄時間的鐘表的發明,大約是13世紀下半葉的事情了。
協調和規范各民族或國家群體內部公共時間制度的,是各國的特定歷法。世界現行歷法最為普遍的有:以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周期作為參照物的太陽歷或稱陽歷,我國當今使用的公歷就是這一歷法,作為我們傳統時間制度組成部分的二十四節氣的制定,實質上也是以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周期作為參照物的;還有以月球圍繞地球旋轉周期為參照物的太陰歷或稱陰歷;我國自夏代開始使用、后經漢武帝太初元年修訂的兼顧太陽歷和太陰歷確定的歷法是陰陽合歷,即所謂“夏歷”“農歷”,或俗稱的“陰歷”“舊歷”。這樣說來,我們的夏歷是既參照了對月亮的觀察,又參照了對太陽的觀察而制定的。
我們的民間傳統節日體系,例如春節、元宵節等都是依據過去千百年來通行的陰陽合歷而確定的。這種歷法在我們的實踐活動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們對光華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陽倍感親切一樣,對使用了幾千年的陰陽合歷我們同樣有著深深的鐘情和依戀。
為了找到一個對農業生產極為重要、又準確標識寒暑往來規律的計時辦法,人們將一年365天分為24等份,分別給予一個名稱,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節氣的時間標識制度。在某些歷史時期,某些節氣的名稱與今或有不同,但在漢代劉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確有二十四節氣名稱的記載了。各個節氣都有明顯的“物候”作為標志,即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我們的先人發明節氣,把自然界的變化、動植物以及人體功能的狀態和變化都反映出來了,而且相當準確:雨水,草木萌動;立秋,涼風至等。這些都是從人們對自然界的細膩感覺出發而形成的,體現出對客觀規律的準確認知,相當科學。
以上在我們中國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陰歷陽歷時間制度,各有其科學依據、計算方法和歷史發展進程。表面上看來似乎互不關聯、彼此相悖,但在我們的生活中交錯使用、互為補充,形成了協調并用、多元而統一的時間計算體系。這個多元而統一的時間制度就是我們中國人生產生活節律和節日體系的背景。
(劉魁立《中國人的時間制度》,有刪改)
5.下列理解與原文不相符的一項是
A.“陰歷”也稱“農歷”“舊歷”,即我國自夏代開始使用的“夏歷”,是以月球圍繞地球旋轉周期為參照物的太陰歷。
B.從感知、觀察物候和氣候的變化,到選擇具有普適性、恒久性和周期性的參照物,人們測定和標識時間的方法不斷改進。
C.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是以過去千百年以來通行的陰陽合歷為依據為確立的,是我們民俗傳統的一部分。
D.二十四節氣都有明顯的物候標志,作為一種時間標識制度,它有利于人們的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
6.下列對“時間制度”相關內容的理解,與原文觀點不一致的一項是
A.各民族或國家群體內部公共時間制度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公共時間制度的實施靠各國特定的歷法協調和規范。
B.歷法是時間制度的重要內容,根據參照物的不同,世界上目前普遍分為太陽歷或陽歷、太陰歷或陰歷、陰陽合歷三種。
C.作為傳統時間制度組成部分的二十四節氣,在某些歷史時期某些節氣有不同的名稱,這種情況在《淮南子》中已有記載。
D.時間制度中陰歷陽歷各有科學依據、計算方法和歷史發展進程,中國人合并使用,構成生產生活節律和節日體系的背景。
7.下列理解和推斷,與原文內容相符的一項是
A.為了更準確地衡量、計算、記錄時間,人們制造出指時桿、日晷、漏壺等,作為描述物質運動或事件發生過程的參數。
B.陰陽合歷是我們確定傳統節日體系的依據,這是因為我國的傳統節日有的依據太陽歷,有的依據太陰歷。
C.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是古人根據太陽、月亮一年內的位置變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而制定的。
D.我國陰歷陽歷合并使用的時間制度,符合月球圍繞地球旋轉、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周期性變化,能夠反映寒暑往來的自然規律。
三、(15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題。
王充者,會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嘗從軍有功,封會稽陽亭。一歲倉卒國絕,因家焉,以農桑為業。世祖勇任氣,卒咸不揆于人。歲兇,橫道傷殺,怨仇眾多。會世擾亂,恐為怨仇所擒,祖父?舉家擔載,就安會稽,留錢唐縣,以賈販為事。生子二人,長曰蒙,少曰誦,誦即充父。祖世任氣,至蒙、誦滋甚,故蒙、誦在錢唐,勇勢凌人。末復與豪家丁伯等結怨,舉家徙處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為小兒,與儕倫遨戲,不好狎侮。儕倫好掩雀、捕蟬、戲錢、林熙,充獨不肯,誦奇之。六歲教書,恭愿仁順,禮敬具備,矜莊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嘗笞,母未嘗非,閭里未嘗讓。八歲出于書館,書館小僮百人以上,皆以過失袒謫,或以書丑得鞭。充書日進,又無過失。手書既成,辭師受《論語》《尚書》,日諷千字。經明德就,謝師而專門,援筆而眾奇。所讀文書,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茍作口辯而不好談對非其人終日不言。其論說始若詭于眾,極聽其終,眾乃是之。以筆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為利害見將。常言人長,希言人短。能釋人之大過,亦悲夫人之細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為基,恥以材能為名。眾會乎坐,不問不言,賜見君將,不及不對。見污傷,不肯自明;位不進,亦不懷恨。貧無一畝庇身,志佚于王公;賤無斗石之秩,意若食萬鐘。得官不欣,失位不恨。處逸樂而欲不放,居貧苦而志不倦。淫讀古文,甘聞異言。世書俗說,多所不安,幽處獨居,考論實虛。
充為人清重,游必擇友,不好茍交。所友位雖微卑,年雖幼稚,行茍離俗,必與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結俗材。俗材因其微過,蜚條陷之,然終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論衡?自紀篇》,有刪節)
8.對下列各句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歲兇,橫道殺傷。兇:兇險
B.閭里未嘗讓讓:責備
C.辭師受《論語》《尚書》,日諷千字諷:背誦
D.游必擇友,不好茍交茍:草率,隨便
9.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一歲倉卒國絕,因家焉盤盤焉,??焉,蜂房水渦
B.或以書丑得鞭勉以行操為基
C.處逸樂而欲不放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D.俗材因其微過其孰能譏之乎
10.下列句子分編為四組,其中全都表現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組是
①與儕倫遨戲,不好狎侮
②禮敬具備,矜莊寂寥
③以筆著文,亦如此焉
④賤無斗石之秩,意若食萬鐘
⑤幽處獨居,考論實虛
⑥行茍離俗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1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A.才高而不尚/茍作口辯而不好/談對非其人/終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茍作口辯而不好談/對非其人/終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茍作/口辯而不好談對/非其人/終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茍作/口辯而不好/談對非其人/終日不言
12.下列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王充極少說別人的短處,而愿意說別人的長處。他為人清高自重,被人誣陷,也不加辯白。
B.王充幼年時恭順仁厚,未曾受父母責備鞭打。他追求好名聲,喜歡結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C.王充做官時不計較俸祿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國君和將領召見時他考慮不周到就不對答。
D.文章從生活、讀書、做官等多方面來寫王充的為人處事,多采用對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鮮明,又言簡意賅,富有節奏感。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