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歷史起源
端午也叫端五,這是咱國家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是相同的,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像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您看這事而鬧得,還挺熱鬧,不過端午節的別稱之多,也說明了端午節民俗起源的繁雜。
說到端午節的來源,當前至少有四、五種說法,比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縱觀說法多,但影響最廣的起源之說,應該還是紀念屈原之說,那為什么要紀念屈原呢?
事情是這樣的,戰國時楚國詩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受楚王器重,但以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屈原因此受到了楚懷王的疏遠。失去楚王的寵愛了,屈原心里不痛快啊,于是他懷著憂郁和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的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打楚國,并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陰謀,冒死進諫,楚懷王不但不聽,反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便被囚禁,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國。楚頃襄王即位,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郢都淪陷。流放中的屈原,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被秦國攻破的消息后,萬念俱灰,投汩羅江而死。
老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便紛紛來到江上打撈屈原的尸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也倒入江中,百姓心善啊,就是想通過投吃的和酒,使蛟龍水獸別傷害屈原大夫的尸體。自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一般是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是為了扶正壓邪。
端午的民俗慣
吃粽子
吃粽子于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賽龍舟等等。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狀有棱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里食用。
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俗,云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涂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云:“端午,飲雄黃酒,用涂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掛艾草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
佩香囊
佩香囊帶五彩繩的俗! 端午節人們佩香囊和戴五彩繩,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五彩繩則是用各種色彩的繩子編成手鏈!
寧夏上泰山科技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10:02:08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