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指路農業供給側改革
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號文件2月5日出爐。這份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的文件圈定了今年“三農”工作的兩大主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去年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開局之年,很多問題還沒碰到硬處,今年將繼續深化改革,重點解決如何提升農業效益和質量。”國務院參事劉志仁對記者說,加快培育新動能也將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主攻方向:農業供給質量提升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共6個部分,包括: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夯實農村共享發展基礎;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
其中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年是調結構、轉方式,今年聚焦于質量提升、生產綠色安全食品。”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業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對記者表示,當前,我國農產品總體供給數量過剩,但優質產品仍然短缺。今年的改革核心是把綠色生產、產品質量安全提到一定高度,這也是落實“十三五”規劃提出的綠色生產要求,具體措施包括農產品的標準化、品牌建設、規模經營、優質產業帶、結構調整等。
“綠色安全生產不同于傳統生產方式,過去是使用化肥、農藥,現在要求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污染土地治理,采取可持續的種植方式等,這些方面依然面臨較大挑戰。”鄭風田說。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唐仁健也提到,在結構調整中,調優產品結構,突出“優”字。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拓展中高端供給,突出“優質專用”大宗農產品和“優勢”其他農產品的生產供給。文件提出要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
“調好生產方式,突出‘綠’字。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修復治理生態環境,既還歷史舊賬,也為子孫后代留生存和發展空間。”唐仁健說,文件提出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大規模實施農業節水工程、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加強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等。
財政整合撬動:加快培育新動能
劉志仁告訴記者,中央一號文件的另一大主題是加快培育農業農村新動能,這與去年發布的《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是相結合的。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除了傳統產業,還要有新產業發展替代。通過加快培育新業態,來更快更好地發揮新動能,從而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周期較長,而現在新業態發展較快,將來很有可能成為農業現代化的主角。具體包括農業農村電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農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等,這些新事物和中央提出的創業創新密切聯系在一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傳統改革的延長線,新業態和新動能是在新形勢下的嘗試,更強的新動能將加快一些地區的發展。”他說。
對新產業新業態的政策支持上,文件在用地、融資、人才、基礎設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唐仁健說,要在財政上做好整合和撬動兩篇大文章。
他表示,整合,就是通過對存量資金進行統籌整合,集中力量把最該辦的事辦好。文件提出發揮規劃統籌引領作用,多層次多形式推進涉農資金整合;推進專項轉移支付預算編制環節源頭整合改革,探索實行“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方式。
“撬動,就是把有限的財政資金作為‘藥引子’,吸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文件提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以獎代補和貼息、建立擔保機制、建立風險補償基金、設立各類農業農村發展投資基金、加大地方政府債券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等措施。”唐仁健解釋說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樣本:今年玉米種植面積再壓減1000萬畝
2月4日,農業部召開全國春管春耕暨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視頻會議,提出今年將繼續壓減玉米面積,力爭調減籽粒玉米面積1000萬畝,改種大豆、雜糧、青貯玉米等作物。
作為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玉米的改革之路在今年還將包括市場化改革。
今年1月,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唐珂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是糧食收儲制度進行市場化改革的第一場硬仗,下一步,將加大相關政策措施的落實力度,充分發揮政策的激勵和引導作用,鞏固和強化多元主體入市收購的市場格局。
一邊價格放歸市場,一邊調減種植面積,玉米改革今年仍將強力續航。
強化多元主體入市收購
玉米的市場化改革,始于3月我國對實行8年多的玉米臨儲政策進行的重大調整:通過“市場化收購+補貼”的價補分離新機制,讓玉米市場從“政策市”過渡到“市場市”。
“我國的玉米臨儲政策始于2008年,初衷是為了鼓勵玉米種植。這一政策效果十分積極,從2008年到,國內玉米產量由1.66億噸增至2.25億噸,種植面積由4.48億畝增至5.72億畝。”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經所副研究員郭靜利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但隨著國際玉米價格下跌,國內收儲費用上漲,收購量越來越大,玉米庫存越來越高,而庫存成本相應提高,結構性矛盾突出,改革迫在眉睫。”
數據顯示,截至3月,國內玉米庫存達到2.5億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在其研究報告中計算了玉米的庫存成本:包括收購費、保管費和資金利息在內,每噸糧食庫存成本在252元。正因為如此,臨儲政策的改革呼聲極大。
唐珂表示,“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必須堅定改革信心,值得關注的是,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也遇到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比如市場價格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跌,集中上市期東北地區運力緊張,部分地區農民‘賣糧難’風險加大等。下一步,將鞏固和強化多元主體入市收購的市場格局。”
郭靜利表示,“多元收購主體,意味著將一改往年糧庫作為收購主力的局面,玉米收購主體將以加工企業、貿易公司為主,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共同發力,以一種更靈活的方式參與到玉米的市場化變革之中。”
調減玉米增加其他有效供給
,我國玉米結構調整的重點地區總共調減種植面積約3000萬畝,而在今年,還將有1000萬畝玉米退出種植。在2月4日的全國春管春耕暨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視頻會議上,明確提出今年將繼續壓減玉米種植面積,力爭調減籽粒玉米面積1000萬畝,改種大豆、雜糧、青貯玉米等作物。
種植結構調整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介紹,玉米的“調減”是從去年延續到今年的關鍵詞,要將調減任務逐級落實,盡快分解到市到縣,落實到村到戶。2017年,中央財政加大結構調整支持力度,增加“糧改豆”、“糧改飼”補助資金規模,將根據結構調整的任務,落實補助資金,盡快兌現到戶,讓農民吃上“定心丸”。
玉米調減了,種什么呢?其中一個邏輯是“增加有效供給”。
,黑龍江調減了1900多萬畝的玉米種植,今年將發展蔬菜、雜糧雜豆等作物1000萬畝。根據初步統計,今年黑龍江全省種植結構在去年“一減七增”的基礎上,優質食用大豆發展到5100萬畝,增加420萬畝;蔬菜等經濟作物達到1040萬畝,增加155萬畝;雜糧雜豆達到700萬畝,增加100萬畝;飼草飼料作物發展到200萬畝,增加70萬畝;馬鈴薯發展到360萬畝,增加50萬畝。
農業部強調,種植結構調整不僅是面積增減的變化,也是品質結構的優化。下一步,我國將優先發展優質稻米、強筋弱筋小麥、優質蛋白大豆、雙低油菜、高產高糖蔗糖等產品,積極發展加工型早秈稻、甜糯玉米、高賴氨酸玉米、高淀粉馬鈴薯等加工型產品,以及生物產量高、蛋白質含量高、粗纖維含量低的飼草,以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
根據會議安排,今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工作還將包括優化品種結構、增加適銷有效供給、拓展高效供給,推進農牧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延伸產業鏈,實現提檔升級。推行稻田綜合種養,推廣間套復種高效種植模式,大力發展現代種養業,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
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對比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
時間:2025-05-22 09:25:00呼和浩特職業學院對比山西警官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
時間:2025-05-22 09:22:04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在上海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19:52泰山科技學院對比西安理工大學高科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
時間:2025-05-22 09:16:28江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在云南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13:20遼寧特殊教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江西工商職業技術學..
時間:2025-05-22 09: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