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以1977年恢復高考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生動地再現了30多年前風起云涌、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講述了一群知青在得知高考制度恢復后,為了考進大學繼續學習而相互激勵、共同奮斗的故事,生動地演繹了一段知青生活的苦樂悲歌。下面是高考知識網為大家整理的1942電影觀后感600字,歡迎參考~
馮小剛導演推出的賀歲片《1942》,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提到馮小剛的導演,相信大家的第一印象跟我差不多:他執導了中國第一部賀歲片《甲方乙方》,之后就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推出了一系列賀歲片,其中的《大腕》、《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天下無賊》、《非誠勿擾》等都深為老百姓喜聞樂見,而他的每部電影中也都有幾句臺詞成為當年的流行語。看馮氏賀歲片已成了當下年輕人在歲末年初最期待的事情之一。他的喜劇風格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我見到他的名字就會莫名地笑出聲來。但當我看完《1942》后,就再也發不出往年的那種笑聲了,反而感覺極端壓抑,悲憤交加。這樣的賀歲片確實給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在影片中充斥銀幕的盡是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中原大地的哀鴻遍野、餓殍滿地慘不忍睹;慘無人道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加緊侵略;沒有良心、沒有人性的貪官污吏的橫征暴斂,想趁機發國難財……。不過,偶而也有人性的光芒令人潸然淚下:老東家在瞎鹿欲賣掉自己的孩子為挽救母親的性命時,毅然從自家所剩不多的糧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為了救一個女孩全然不顧日軍飛機的轟炸,差點丟了性命;花枝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討價還價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賣給了別人……!
看完《1942》,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重新溫故那個歷史時刻,那個年頭,本來就面臨著日本的侵略,偏又趕上旱災和蝗災,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腐吏的不作為,讓肝腸寸斷、義憤填膺!生活在那個年代人們,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呀,實在是茍且偷生,毫無尊嚴與幸福可言。出影院,眼前霓虹燈閃爍奪目,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馬路上行人如織,川流不息,行人們錦衣玉食,滿面春風……。再回想觀影所見,真是恍如隔世。
我不禁由衷地贊嘆今天的好生活,感謝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這么強大,使我們生活在有史以來上最幸福的年代!感謝馮小剛導演,他用電影《1942》提醒我們每一個人:幸福生活來自不易,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要珍惜身邊的親人,也要以實際行動參與到偉大祖國的建設中去,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奮斗!
觀看完《1942》,從影院出來,一位阿姨感慨:這是一部很正的片子。我覺得這是個很恰切的評價,《1942》包涵了很大的歷史內容,有撼動人心的力量,是不能用悲劇或者喜劇來簡單定義的。
《1942》改編自劉震云的同名小說,歷時18年的等待,9個月的精心準備,奔赴8地拍攝,整個制作團隊在重慶河南等地來回奔波。馮小剛如此大手筆的制作,絕不僅僅是為了煽情賺眼淚。觀看時,除了感官上的震撼,更多的是心靈的觸動。
1942年,太洋戰爭進入第二年,中國的抗日戰爭正處于相持階段。此時河南大旱,又遇蝗災,上百萬民眾遭遇饑荒,被迫背井離鄉,開始從河南到陜西潼關的大規模逃荒。逃荒路上,餓死的病死的人不計其數,扒火車被踩,被軋死者也無數。影片以河南民眾逃荒的時間和路線為軸,展開了對逃荒過程的真實再現,這期間還穿插了許多國際國內的大事,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宋美齡訪美,重慶歡迎外國特使的演練……有這樣一個大背景,河南的災荒更顯出復雜的意義,具有更深的內蘊。
面對生死,人性最容易呈現出來。為了生存,為了活命,人往往無法和多數的其他人站在一起,而是選擇和自己最親最的人站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人們又需要不斷做出抉擇,不斷地放下很多東西。為了活命,鄰村的鄉親們準備去搶財主范東家的糧食,為了保住活命的糧食,范東家讓鄉親們大吃一頓的同時,讓長工拴住去報官。當鄉親們知道這一事實后,殺死了范東家的兒子,搶了他家的糧食。就這樣,范東家帶著剩下的余糧也開始逃荒。
影片將就這樣將每個人面對災荒的態度真實呈現了出來,絲毫不掩飾。為了活命,吃的問題已成為最大最重要的問題,對關乎生死的糧食的渴望已經超越了其他情感,包括鄉情,鄰里情,愛情,親情……要吃要活命,饑民們不得不一次次放下這些原本在生命中極其重要的東西。人性的復雜多面真實地呈現出來,瞎露為救高燒的老母親準備拿自己的女兒換小米,為了給剛生產的寡嫂熬湯補血氣,星星殺了自己一路帶著的貓。為了活下來,有借糧,分糧,后來又有了偷糧,搶糧,為了糧食相互打殺致死的人也不在少數。這是天災,也是人禍。
人性陰暗的另一面就這面慢慢呈現。“國家貧弱,就得不斷甩包袱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災民死一個,地區還是國家的,上前線的兵都餓死了,國家就亡了”這是在河南抗戰的蔣鼎文對河南政府*李培基請求減免河南軍糧上繳時說的話。李培基后又親赴重慶找蔣介石反映河南災情,美國時代周刊記者也多次向政府反映災情的真實情況……等河南災情終于引起政府足夠認識,政府決定從軍糧中抽調的八萬斤賑災糧給河南時,關于糧食如何發放,成為河南商界,工商業各行各業爭論的話題,各行業代表都盡量為自己的利益而去盡力爭取。如果說那些逃荒的流民是一個群體主角,影片通過范東家,拴住,瞎鹿等人物集中展示了人性不光亮的一面,那么獨立于災民之外的這樣一個群體,影片對他們的揭露更是徹底和直接。想起影片中蔣介石的一句話“我特別懷念北伐戰爭的時候,那時候所向披靡,沒有負擔,盡可以和民眾站在一起”,自然,國難當頭,最理智的當是以大局以國為重,犧牲是不可避免的。可是為維護國家和大多數人的利益,流民被放棄和犧牲的時候,是否該用心去審度一下“這樣被放下的生命,是不是太過于輕易,代價是否過于沉重”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無論身份地位,影片完整而真實地呈現了災荒中每一個人的態度,這是最震撼人心的力量。逃難中的哭嚎聲,爭奪的廝殺聲,日軍的炮擊聲,影片用感官的刺激引起了我們的痛感,而那些真實人性的呈現,則直戳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心痛,更讓我們流血。我們哀憐災民不可避免地走向死的境地,我們震驚為求生人性陰暗的爆發,我們也憤怒對待生命的不珍重的態度。面對死亡,求生欲望燃燒到極致之時,生命中潛在的血性,殘暴,惡被激起,人性處于本能的掌控中,失去了道德的光亮的一面,這時,那僅有的一點的微弱的善,就像黑夜的光芒,彌足珍貴,給我們心靈最大的慰藉,讓我們覺得生命還是“正”的。
星星和花枝賣了自己換米,是為了活命,更是為了家人的生死。花枝和拴住分別時,將自己的破棉褲換給拴住穿,她說:“我的棉褲還比你的囫圇點。”范東家逃荒路上,盡力幫助別人:為了救拴住,不惜拿出三斤白面。逃荒路上,他始終不舍棄自己的小孫子,帶著他扒火車。拴住為了救星星,臂上挨了一槍,后來為了尋找花枝的孩子,從火車上跳下來。孩子沒有找到,鈴鐺的風車便成了他對孩子的唯一念想。當日本人燒了鈴鐺的風車時,他更是出離憤怒,拼死反抗,最后被日本人殺害。在逃荒途中,人性的閃光點也是通過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呈現的。正是這些微弱的光亮,我們看到活下去的意義所在。
在生死抉擇中,到底什么改放下,什么該拿起,影片無意闡述。影片中安排了一個信仰的話語著??小安子。小安子是基督教徒,他試圖通過主的福音讓大家躲過這場災荒,最后,他自己也死在日軍的轟炸中。影片中的小安子,看似荒誕的一個角色,卻表達出了有關該堅持什么的深意。面對生死,除了生命本能的求生意識外,到底何種力量能夠引導我們不斷的搏斗,堅韌地活著。對于生死的態度,影片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不斷放下的過程,也在告訴我們應該葆有和試圖拿起什么。
不少網友質疑影片內容,找出各種各樣的史料來證實它的不真實性。真實是歷史的事,精確是科學的要求,電影畢竟不同于這些,它是一種讓我們認識歷史,面對現實的途徑,更接我們心靈的認識。影片中殺戮,血性,殘忍的呈現,也不是為了讓我們去質疑人性,只是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去看待歷史,如何對待和選擇生死。我們在影片中看到了生死面前,人性被考驗,微弱卻珍貴的善支撐人們對于活的信心。對于不曾經歷過如此苦難的我們,不用做生死抉擇的我們,不用艱難或輕易去拿起自己生死和他人生死的我們,對于生活,更多的是該是感恩和珍惜吧。
今天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內心有太多的感觸,好久沒有看過這么深刻的片子了,真的拍得太好了,中國的電影太需要有這樣的影片出現了。影片結束時,我哭了。情緒很復雜,悲傷、痛苦、同情、無耐好像都不能準確的描述這個情緒,我說不上來,更像是一種慈悲。我也不愿意去太多的思考這個情緒到底是什么,只是讓自己流著淚。
回來的路上一直在思考為什么覺得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說,可能很多人會不覺得好看。我也在整理著自己,到底被什么打動了,絕對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實。我在看的過程中,會去自然的對比現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國,真的猶如天堂一般。覺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謝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但越往后面看,我確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層的東西,當我突然意識到,我們現在的中國去掉經濟高速發展光鮮的外衣后,其實骨子里面的東西,跟1942年居然沒有兩樣時,我不僅打了個寒顫。我腦子里開始浮現出那位外國記者反復問道的一個問題:“怎么會這樣?”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軍隊在此陷入膠著狀態,大面積的蝗蟲和旱災使得夏秋兩季絕收。在沒有糧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販人,年輕的閨女媳婦通常被買去周家口等地的窯子。電影中,徐帆飾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為了孩子能夠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將自己賣了了出去,臨走之時,她對僅處了一天的丈夫說:“你來,我的褲子囫圇(完整)一些,咱倆脫下換一下吧。”男人聽罷,默默無語,只能無能為力的目送馬車離去。
天災也許還可以用“逃離”來解決,可是戰爭帶來的傷害卻是避無可避。即使河南已淪為半壁江山,仍是國民政府手里的糧食支柱,從河南征購的糧食支撐著整個西北的軍隊、官僚和城市。天災來時,農民手中僅有的余糧也被搜刮殆盡,軍糧供給亦不可少。當時的國民政府,從蔣介石開始,對于這場饑荒帶來的災難就處于“甩包袱”的態度。他假裝不相信的態度也并未避過<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當面遞上的血淋淋的災情照片,中國人向來就是樂忠于報喜不報憂的。即便是最后撥下的救災糧食,要支付軍糧開始,打點上下級關系,最后到達災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似乎<1942>擺出的是一盤沒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幾乎動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災的外在手段:政府動用軍糧的援助、宗教團體和國際社會的努力、民間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劉震云和馮小剛是智慧而充滿靈性的,在片尾出現了這樣一幕,大當家收養了一個剛剛失去母親的小姑娘。這就是他們給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只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人禍才能最終避免。
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市場營銷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
時間:2025-05-22 09:41:01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在湖北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37:39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在四川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碼(..
時間:2025-05-22 09: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