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從我祖父輩開始,記得他們常掛在嘴邊的話總是,我們是普通人家,過好常生活,處得四鄰和睦,求個安穩日子。他們不僅這樣說,也這樣做了,莊上人無不夸贊。
在這種安分守己、知足低調的家風影響下,我這一代兄妹五個從不惹事生非、盛氣凌人,更不大肆張揚、顯功擺好。我從大官莊到?水上中學六年,放假回到家里,幾天了鄰居都不知道。及至我考取大學,本來是轟動鄉村的大喜事,我家也沒有為此熱鬧一番。到南京上大學仍然埋頭讀書,毫不聲張宣揚。畢業后不管遇到分配、轉干、入黨、進城、提拔等什么變化,我都看成是正常的人生階段,沒有一次為此搞過請客祝賀,未想過炫耀揚名,更不去造勢攀升。也許是低調基因的傳承,我的兒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許多人都不知道他們的父親是縣委宣傳部長,而他們也甘于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
經過生活的磨煉和工作的熏陶,我深深感到,一個人一個家庭選定和保持低調家風是不容易做到的。關鍵是要正確認識低調,積極實踐低調。在我看來,所謂低調就是做人處世、建家立業,始終要堅持腳踏實地,面向實際,求實務實,想問題辦事情既從實際出發又落到實處去。這就是低調的基本的核心的要求。就低調家風而言,家庭成員應當是低調做人而不好出風頭,低調持家而不鋪張浪費,低調行事而不虛張聲勢,低調交往而不以勢壓人。因此,低調家風遵循的是積極的健康的謙虛的務實的言行。我們決不能把低調和低沉、低級、低劣、低落、低能、低下、低賤、低俗等混為一談。低調家風從理念、修養、境界、、風度、氣節、作風和禮儀等方面體現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難怪曾國藩用畢生精力去追求真正的低調人生,郭沫若要無情揭穿汪精衛、周佛海的偽裝的低調俱樂部。
長期的生活實踐啟示我們,要保持低調、營造好低調家風,總是不可避免地要處理好低和高的關系。比如,低調不排斥高學歷,普通家庭出博士的也不少;低調不否認高才能,許多大師名家先默默無聞而后有了成就;低調不背棄高目標,一步一步扎扎實實地奮斗是會到達頂峰的。所以說,低調做人和高調做事兩者并不矛盾,從低調做人出發,向高調做事努力,走好低調路終能辦成高調事,前者是基礎后者是升華。常言人往高處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低處是出發點;水往低處流,路在何方路在腳下,低處是立足點。其實對一個家庭來說,低調就應當做到衣食住行低標準,榮華富貴看得輕,功名利祿順其然,結朋交友淡如水,家中和氣鄰居好,悲歡離合不極端,憂愁苦難想得開,身心健康第一位。雖不全面,僅此足矣。
我們看到許多家庭由于背離了低調家風,家境很不理想。有的在物欲橫流面前,盲目攀比新房新車,結果弄了一身債;有的沉迷于及時行樂,整天醉生夢死,結果得了一身;有的大做空頭夢,傾家蕩產忙出國,結果有家難歸不能盡孝,心懷一生愧。還有的人過分過量過頭地參加跳舞、打牌、喝酒,結果有倒在舞廳的,有死在牌桌的,還有急救在酒后的,此種慘景,又何足道哉?吹竭@些社會現實,我總會宣傳喝酒不喝醉、打牌不勞累、視頻不熬夜,踐行量體裁衣、量力而行、量入為出,崇尚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巧若拙。
寫到這里我想舉幾個例子。巨著《李自成》的大作家姚雪垠總是懷揣一本小學生字典。世界上有位著名富豪,臨終前僅留給他兒子八個字:樹大招風,低調做人。古時有副對聯,上聯是做雜事兼雜學當雜家,雜七雜八尤有趣;下聯是先爬行后爬坡再爬山,爬來爬去終登極,橫批是,低調做人。這些事例對我很有教誨。傳承低調家風非一日之功一輩之事,今后我將精做小事,因為細節決定成敗。善言小話,因為大話沒有實效。敢管小節,因為小節折射大節。余生繼續堅持身體力行,讓低調家風代代相傳。
[篇二]
小時候,記得在我們家的中堂兩旁掛著兩個條幅,一幅寫道:“誠實無悔,寬恕無怨,和睦無仇,容忍無辱!绷硪环鶎懙溃骸吧倌瓴磺趭^刻苦,老年一定艱辛;少年能服勞苦,老年一定安逸。”落款是“曾文正公治家格言”。據父親講,這兩條幅是我們家的前輩所書,這也是我們家的家訓。后來,我長大了,讀書識字后才知道,這個曾文正公就是歷史名人曾國藩,他就是清代重臣,治家極嚴。在“文革”中,這兩副條幅自然是不見了。改革開放的今天,客觀地評價歷史名人,我才進一步了解到:盡管曾國藩是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但他的對他所處的歷史和后世的中國社會產生重要影響,為人們所重視。這兩個條幅中所說的“四無精神”和“勤奮刻苦”成了我們家的治家格言,影響著我們家的一代代人。
我父母這一代,從小對我們教育極嚴,要求我們必須誠實,可以犯錯,但決不允許我們說謊。小時候,每當我們和鄰居的小孩玩耍,發生爭執時,我父親是先訓斥我們,說我們諸多不是,然后還和別人父母打招呼,說自己管教不嚴。因此,我們小時候,感到鄰里關系十分和睦。人家有困難,我們家總是盡力幫助;我們缺鹽少米,很快就有鄰居主動上門雪中送炭。現在想起來,這正是“四無”家訓的受益!
1965年,我從寶中畢業,正是我縣第一批知青上山下鄉之際,我和許多同齡人踏上去西安豐插隊的道路。記得集中上船出發的那天,許多送行的家長都流淚了,可我的父母卻面色冷靜,很和地叮囑我說:“孩子,去吧!少年吃苦好事情,吃苦才能后福!”我牢記父母的話,下鄉插隊十幾年,什么農活都搶著干,從栽秧割麥,到劃船運肥,一樣樣農活慢慢都學會了。由于我和我的同伴能吃苦、肯吃苦,鄉親們也把我們當著家人一樣看待。他們不但從生活上關心,還從政治上關心,選我當了知青模范,推薦我做了教師。通過進修后,我在教育崗位上又干了三十幾年,如今已退休。
我把家訓又傳給我的孩子,教育他要勤奮刻苦,因此我的孩子從小學習就很努力,小學、中學成績都很好,后來上了大學,考上研究生、博士生。現在國外瑞典皇家研究所工作。由于刻苦,孩子事業也有成就。他還常把我們老兩口帶到國外游玩。
我常想:我今天能這樣幸福地生活,首先要感謝我們偉大的祖國偉大的黨,祖國強盛才有每個小家的幸福。其次我晚年生活的安逸,也得益于我們家的“四無”家訓和少年時勤奮刻苦。我還要教育我的孩子:將來無論他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祖國,不要忘記我們家的祖傳家訓。
[篇三]
我的祖輩都是農民,他們世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淡生活。沒有像名門貴族、士大夫家族那么朗朗上口、嚴謹工整的家訓。但就農民的本色:勤、儉、善、慈,通過他們的口傳身教在影響著我們下一輩人。
勞作的辛勤,生活的節儉,待人友善,慈悲為懷,令我們永遠不忘。聞雞即起,庭院是要清掃得干干凈凈、草末兒全無的。生活的節儉,那不必說。他們雖說不出“浪費是極大的犯罪”的大道理,但知道“三年爛飯,買頭牛”,粒粒糧食的不易。待親友、待鄰居,友善為先,從不計較,從不爭吵,即使有點小誤解、小矛盾,均以忍讓為先,一笑置之。對孤寡老人,生活困難的人,施以善,予以善。母親更是一位慈母,時省吃儉用,但遇到比自己更困難的人,她從不吝嗇。給我印象極深的是五、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災害,村上餓死了不少人。鄰居家也是幾天揭不開鍋。母親知道后,把家中僅有的幾棵大咸菜,裝在小水瓢里送給鄰居。你可知道,那幾棵大咸菜也我們家度命的食糧。我們家姐弟八人在他們的影響下,都能牢記“勤、儉、善、慈”。
后來我們都陸續地參加了工作,父親又用樸素的語言告誡我們:參加工作了不忘了我們是農民。你們記住“不飲過量之酒,不貪不義之財。”這無華地話語一直鞭策著我們,使我們兢兢業業地工作,本本份份地做人,并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作出貢獻。
現在他們的子孫已不再是農民,但農民的本色,我們將一代代傳承下去,讓下代永志不忘。
[篇四]
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文化傳承至今,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訓,只是因家庭背景、文化差異而有不同表現形式。我的家風沒有詩情畫意,圣人之言,就叫做多讀書、善做事,實實在在過日子。
古人云:非學無以明志,非學無以廣才,知書才能明禮。我也算是出生于書香之家。老家在農村,聽父母說,我的祖父就曾是白馬湖畔有些名氣的教書人。祖父、父輩也都是讀書人,我的伯父和父親還不到20歲,就在家鄉從事私塾教育了。我的家自古以來一直也種些田,且家境一般,但一代代人教子讀書,本分、敬業的傳統始終不變。
在我童年的記憶中,年邁的曾祖母逢人便嘮叨:“養兒不讀書,如同養群豬!崩先说囊馑际钦f,一個人從小讀些書,將來立身處事有好處啊!這些雖顯粗俗的話,卻給我影響深刻。我的父母生我們兄弟五個,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家庭生活十分艱難,但父母不忘家訓,竭盡全力讓我們讀書,最低也讀到初中畢業。當年這樣的舉動,連一些好心的鄉鄰也質疑我父親,你老先生家里日子過得這么艱辛,為什么不讓大些的孩子早些回生產隊掙工分?父親只是苦笑而不答。
父母對我們的讀書、為人要求很嚴。學期結束父親必查成績單和老師評語,既要有好成績,更要有在校的好品行。母親則更多要求我們從小學會持家、待人,向好人看齊。我們也總能讓父母聽到來自學;蛏鐣虾玫脑u價。
父母不僅說得嚴厲,行事也是堪稱表率。父親后來在鎮上一個單位工作,離家也就十里遠。可除春節外,我們從來見不到他認真休一天假,偶爾晚上回趟家,第二天一早又匆匆趕回單位。我們問他為什么要這樣辛苦,他說:“作為單位員工,就應當以單位為家,再說,這也是我家的飯碗!”這種敬業精神,也影響我一輩子。
我早年在鄉醫院工作,經常是值了夜班,白天還堅持上班,并努力讓自己的業務水和工作態度達到最優。后來,我轉到政府機關從事文秘工作,幾乎也是沒日沒夜地工作,經常寫材料到凌晨一兩點鐘,第二天也照常上班。自己有時也覺得很辛苦,但與父輩們的工作態度和要求比,也就不算什么了。那些年代里,我幾乎年年獲得表彰和好評,也在政治上有了進步,自己還是感到欣慰的。
工作之余,我是從不放松學習的,每天必看新聞聯播,看一些專業書籍。我們是文革期間高中畢業的,沒有讀大學的機會。在機關工作期間,我擠出時間復考試,上了大專班,實實在在地完成了十多門學業的考試而獲得畢業,也終算是圓了我的大學夢。我們家這輩人,通過讀書學習,都很好地改變了人生。我有一個弟弟,也是高中畢業后,就從事教學工作了,由于他刻苦鉆研教學業務,自學了本科,后來成為我縣為數不多的特級教師和全市的學科帶頭人。這些,應該就是與其良好的家風傳承不可分的。
現在,我雖然退休在家,仍能一以對峙之的堅持讀書看報聽新聞,有時還做些筆記,寫寫心得,牌桌上的玩意我是從不沾邊的。此外,我還熱衷于義務參加一些關心下一代的公益活動,接送孫輩讀書,還經常免費指導一些慕名而來的學生寫書法。這些讓我感到很充實,也熏陶了我們的下一代人。我那讀小學的孫女,學習成績算不上最好,但她知道節電節水,懂得同情與感恩,舉止文明,時從不亂拋垃圾、不闖紅燈,吃飯不落一粒米下地,隨手關電器。已經初步有了一個健康文明的生活態度。
良好的家風,利家利民利社會,傳承好家風,就是傳遞正能量,需要我們這一代人潛移默化傳好接力棒,讓好家風、好家訓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篇五]
家庭是社會的核心,家庭幸福是國家安定的基礎。古人說:“家道正,而天下定!碑斍埃谌鎸崿F小康社會奮斗中,每個家庭都應立好家規,努力做到遵紀守法、敬老愛幼、和睦相處、奮發向上,這對實現小康社會和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我家是個大家庭,祖孫四代十多口人,分別從事教育、經濟、工業等工作,多年來在黨的教育和家庭傳統的影響下,堅持清白做人,孝敬父母,關愛兒孫,學習進取,自強不息,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廉潔自律,清白做人。我是離休干部,在職時從事黨政工作幾十年,主持過一些部門工作,始終牢記黨的教誨,堅持理想信念,努力為人民服務,不貪不腐,將“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當座右銘警惕自己。同時還不斷告誡從事經濟工作的兒女,一定要清白做人,切實做到“常在江邊走,永遠不濕鞋!睘榇,我們獲得了一些“優秀”、“先進”榮譽,大紅證書鼓勵我們不斷前進。
二是敬老愛幼,和睦相處。父母是精神的故鄉,生命的綠洲,孝敬父母是做人的起碼準則。我和老伴多年來一直奉養兩家的雙親,使他們安享天年,直至辭世,F在我們老了,但愛在延續,兒孫們對我們很孝敬,經常噓寒問暖,買衣送食,關懷備至,使我們獲得很多安慰。同時我們也關愛晚輩,以自己的情感和知識,助其成才,為社會效力。
三是自強不息,努力進取。我家有條祖訓“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先人一直鼓勵后輩,不要依賴家庭和父母,而應自強不息,努力進取,這對我們幾代人都產生過影響。我和老伴年輕時即放棄家庭優裕生活,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我們的子女因受“文革”影響,耽誤了學業和前程,但他們沒有氣餒,而是從逆境中奮起,讀電大、讀函大,頑強自學,終于成才,小有成就。在他們帶動下三個孫子、女,從小學到研究生一直是勤學苦讀,成績優秀,家庭除供給他們學費和生活費用,從未花過其他錢。他們畢業后,又都以優異成績,考入了國家科研、教育、金融等部門。
四是讀書求知,跟上時代。社會在快速發展,知識在不斷更新,一個家庭或一個人,要跟上時代,讀書是重要一環。我們家庭有讀書慣,且相互影響。家中有一間書房,藏書較多,同時還訂了《新民晚報》、《新華日報》、《揚州晚報》、《大江南北》、《讀者》等多份報刊,加上電視、電腦,閱讀工具和范圍較多較廣,休息時常常人手一冊。在閱讀的同時,我還利用余年,先后著作出版了《風華一代》、《歲月留香》、《華克之傳奇》(合著)等書,以飽滿的熱情謳歌英雄人物和當今千載難逢的盛世。在歷年發表的文章中,還先后被改編成《水鄉的春天》和《百變特工華克之》兩部電影在全國上映!端l的春天》在2011年,還和著名電影《漁光曲》、《芙蓉鎮》等一道,被評為影響全國商業的十大電影。
以上僅是我們家庭的一些簡要情況,對照“立家規、正家風、嚴家教”的要求還相差甚遠,我們決心向先進學習,向高標準努力。
[篇六]
治家格言: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
我們家是一個三世同堂的大家庭,共計有3個家庭8個成員。我們一家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忠厚,我和老伴在所住的小區是出了名的老實人,所以我們教育孩子第一條就是要實實在在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兩個孩子中,老大夫妻在本地工作,大孫子今年剛剛高考,老二一家三口都在揚州工作和讀書,經過這么多年的學習和鍛煉,孩子們都在各自的單位和行業中擔任行政和領導職務,兩個孫子學習成績在班級里也名列前茅。
每到節假日,特別是中秋節或者每年的春季,我們這個大家庭的成員都會聚到一起。記得2012年的中秋節,寶應電視臺還到我們家拍了喜迎十八大??“我的這十年”專題年,我們家8個家庭成員紛紛趕回到家里,那天我和老伴特別高興,當電視臺記者的攝像頭對準我們全家的時候,我和老伴滿臉的皺褶都在開花。
我覺得我們這個家庭有兩個特點,首先就是小輩對老人都非常孝順,長輩們年老體弱,晚輩們能經常利用節假日、雙休日看望,或帶上一些水果、營養品;或買一些時令衣服;或買一些老年保健用品;衣食住行方面小自襪子手套、內衣、內褲,大至電器家具,都能一一為老人想到買到,盡力為老人的晚年生活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我的老伴患有高血壓、脂肪肝等慢性疾病,每次都要到醫院體檢和看病,我們家的小輩們都爭著搶著去醫院陪護老人。
其次,我們這個大家庭相處非常和諧融洽,總能做到一家有事,家家幫忙。兄弟兩人包括娶進來的媳婦個個都心地善良,尊老愛幼,關心長輩甚比關心自己。在所有的家庭成員中,從來沒有任何人做過違法亂紀的事情。兄弟親情千金難買,我們從不為家庭財產之類的事爭吵,我們都認為吃虧便宜都是自家人,大家都有一雙手,都在賺錢,何必為那一絲半點傷了和氣。婆媳之間親如母女,妯娌之間勝似親姐妹。在處理家庭的大事時,兄弟兩個家庭等對待,不分你我,互相通氣,共同磋商,形成共識。只要是合理的建議,求大同,存小異,做到辦每件大事大家都心情舒暢。此外,每個大家庭都做到勤儉持家,家務事處理得井井有條,整潔舒適,經常受到鄰里的贊揚。
我認為每個和睦的家庭就是大家能夠開開心心地生活在一起,不管你是收入多還是收入少,不管你是學歷高還是學歷低,只要大家在一起和睦相處,心疼每一個親人,希望每一個親人都過得很好,當親人遇到困難,也非常樂意力所能及地提供幫助,心里就會覺得特別踏實,盡管不是官僚世家,不是名門望族,但是普通家庭有普通家庭的快樂,有普通家庭的美??那就是和諧之美。
[篇七]
好的家風利國利民利已,不良家風害人害已害社會。要說到我家的家風家訓,那是我從小到大,父母經常掛在嘴邊的四個字:“勤儉節約”。這四個字始終感染著我,伴隨我成長,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航標燈”。
我剛讀初一時,我父親當了副縣長,可母親還是在家門口邊的小田地里辛勤的勞作,沒有因父親的原因過上安逸生活,父母對我比較“摳”,很少給我零花錢,情愿每天早上起早為我們做早點。衣服破了,還是縫補后再給我們穿?粗掖┐蛑a丁的衣服,社會上一些人都笑話我,說我父親是縣里的高官,還這么節約,他每月有不少工資,你不花做什么?漸漸的,我動搖了,也學會了和人家攀比。有一次換衣服時,母親再拿出帶補丁的衣服給我時,我死活也不肯穿,父母問我是什么原因?我哭著說現在好多人說我們家生活條件好了,你們再給我穿帶補丁的衣服,那就是丟父親的臉,你們要給我買好衣服穿,這樣才有體面。父母親聽我說出這話后,嚴肅的對我說“現在我們國家還有一部分地區是比較貧窮的,現在還有許多下崗工人靠社會救濟金生活;在農村還有許多孩子因交不起學費而失學;甚至還有許多人為解決溫飽問題而奔波;我們國家還沒有富裕到可以比闊斗富的時候,無論何時,勤儉節約的美德不能丟!闭泌s上元旦放假,父親到農村去調研,那次專門帶上了我,特地找人帶我到鄉鎮里比較窮的人家里去看一看。我看到有些人住的土房子破爛不堪,搖搖欲墜;有的孩子衣服上的補丁比我衣服上的補丁還要大,那么冷的天也只穿一雙解放鞋而凍得瑟瑟發抖時,那一刻,我被深深的觸動了,才真正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和諄諄教誨,也正是從那以后,我再也不和人家相互攀比。雖說我已工作,可我依然把勤儉節約牢記在心,上班依然穿著樸素的衣服,以致單位的一些同事都說我太摳而把我比作“葛朗臺”,有位同事還專門為我寫了篇《守財奴小張》的文章,對此我都淡然一笑,因為“勤儉節約”這四個字早已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根。
“勤儉節約”這四個字是父母傳給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今我有了孩子,我也用這四個字作為家訓家風來教導我的孩子,告誡她要學會勤儉節約,不要和其他同學攀比,作業本要寫完再換,吃飯時不要浪費。雖是一些淺顯道理,必定在孩子心中根植下良好美德。
好家風是一所好學校,通過諄諄教導,親切教誨,無不影響著家庭的每個成員,并且影響到鄰里和社會,保持著良好家風的延續,給社會留下一片和諧、一片溫馨,中華民族才能更加興旺發達。
[篇八]
我嫁給老公20多年,作為他們崔家的長孫媳婦,感受最多的是這個大家庭溫暖和諧、樂學重教的良好家風。這家風如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影響著子孫們的成長、生活……
老公的爺爺奶奶同年出生,同年去世,相濡以沫70載,兩人一生勤儉而質樸、凡而幸福。常聽爺爺說,他2歲時失去父親,母親獨自一人把他和哥哥拉扯大。在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一個大字不識的農家婦女只身挑起生活的重擔,并將孩子送進學堂讀書字。后來,爺爺成為村里第一個文弄墨的書生,寫得一手好毛筆字,算得一筆明白賬。
當我第一次走進崔家見到爺爺時,他身體健康、和藹可親,已70歲的人還被聘任到加油站干財務工作,每天風雨無阻地騎著自行車到離家6公里遠的地方上班。家人都勸他在家歇著享清福,可他堅持要發揮余熱,在工作中從未出現過一次差錯,贏得眾人的一致稱贊。
爺爺不但對待工作一絲不茍,“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更是值得我們小輩學習。每次去探望爺爺,他總是關心地問我們的工作、學習情況,還叮囑我們不要給他帶好吃的和衣服,最好給他帶練字的筆和紙。爺爺每天在桌前認真練毛筆字的背影,我至今還記憶猶新。后來,80多歲的爺爺還讓我們教他使用電腦,他自己還能在電腦上和別人下象棋。
春節,我們家庭聚會,爺爺問我們“四風”和“八項規定”是什么?身為黨員的幾個小輩開始與他交流,耳朵稍背的他聽不清,便要求大家和他用紙、筆交流,后來,他告誡我們要時刻做到令行禁止,對待工作一定要有擔當,要廉潔奉公。
我的女兒出生在1997年,恰逢香港回歸,爺爺看到第一個重孫女出生,喜不自勝:“香港回歸,重孫女出生,國家和崔家都迎來一顆璀璨的明珠,就叫崔香?吧!”這個名字不僅寓意深刻,更表達了曾祖父對重孫女濃濃的愛。
爺爺雖然年紀大,但他一直保持著讀書、看報、寫日記的良好慣。翻看爺爺的日記,里面滿滿記錄的都是我們這些后輩在事業和學業上取得的成就……一頁頁書寫工整的字體,一筆一畫里浸透的關愛,記錄著這個大家庭的成長史,也激勵著我們每一個后輩更好地成長。
奶奶也是心靈手巧的人,家里至今還保存著20年前奶奶親手縫制的虎頭鞋和小褥子。80多歲的奶奶耳不聾眼不花,來我家小住時,還幫我一起拆洗被褥、整理房間。兒孫們看望他倆時帶的禮物,總是只留下一小份,然后分幾份送給各家。這樣的慣不知不覺影響著我們,逢年過節買的禮物也都是分成幾份,長輩親戚都送到,一大家人和和睦睦。
爺爺和奶奶的慈愛之心培養了我們的孝心,讓我們每時每刻感受著他們的牽掛和濃濃的愛!
年華似流水,家風如春雨。在這個世界上,如果要問我們最應該感恩誰?毫無疑問,我們最應感恩的人應該是對自己的成長有著深遠影響的人,他們的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深深影響著子孫的成長。在崔家,男女老少都是積極向上,工作上兢兢業業、勇當標兵,生活的重心就是讀書和鍛煉,逢年過節一大家人聚在一起更是其樂融融。
如今,雖然兩位老人離開我們兩年多了,但我們時刻將老人的諄諄教誨銘記于心。
[篇九]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文明不僅是社會文明的縮影,而且可以影響和改變社會風氣,從而營造社會新風尚。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風不僅承載了先輩對后代的希冀與鞭策,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每一個家庭都有屬于自己的家風,這種文化不因時間、空間的變化而褪色,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轉移,深深根植于每個家庭成員的精神之中。
我們家雖是尋常百姓人家,但在我的記憶中,我的老奶(曾外祖母)始終扮演著一個教育先驅者的角色。老奶生于亂世,從小沒有讀書和識字的機會,可這絲毫沒有影響老奶的教養。我一直認為,教養與窮富無關,誰能說坐頭等艙的人就一定有教養,而田埂上的農人就不知禮義廉恥?
命運對于老奶來說,并不算優待。丈夫英年早逝,唯一的女兒也因病去世,老奶除了要為物質生活操勞外,還要含辛茹苦地把三個外孫女拉扯大。她雖然要獨自面對生活的種種考驗、承擔起所有的家庭負擔,卻總是樂觀地面對一切。老奶說過,她相信明天會比今天更好,家人幸福安康就是她最大的幸福。也許正是歷經人生百態、嘗遍世態炎涼,才會讓老奶對后來美好的生活倍加珍惜。每當老奶講起從前,我們絲毫感覺不到她對苦難與艱辛的抱怨,似乎那些過去只是讓她的品格一次次得到了升華。
雖然老奶沒有文化,但她時刻用自身的行為對每一個家庭成員進行言傳身教,不與人爭、與人為善、不要斤斤計較……這些都是她留給家人的精神財富,一直激勵我們要大度、善良、淡泊、堅韌、進取……
文化對人的影響深遠持久而又潛移默化,好的家風正是優秀文化的傳承。一個詞、一句話、一段家庭的回憶,都是家風的載體。
寒門家風好,少年早成才。作為凡而普通的我們,要努力將前輩的優良家風傳承下去,讓它成為一種潛在的、無形的力量,引領我們健康成長。
[篇十]
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家風。有的家善于耕耘,有的家善于武,有的家善于經商。那我們家的家風到底是什么呢?思前想后,我覺得,我們家的家風就是重視教育。
我的爺爺奶奶原來都生活在豫西的一個小山村,沒有一點文化。解放后,爺爺奶奶和我們全家一起到古城開封生活。從我懂事起,就沒有見爺爺奶奶念過一本書、看過一張報。爺爺整天叼著一桿煙,到相國寺和一群老頭曬太陽聊天、聽書;奶奶整天坐在家里的紡車旁紡線、補衣。然而,就是這兩個大字不識的農村人,卻把4個子女都培養成了有文化的人。這正是由于我們的家風,特別是奶奶重視教育的結果。父輩們小的時候,奶奶對他們管教很嚴,經常把他們叫到身邊,給他們講做人的道理,講讀書的好處。以“朱者赤,墨者黑”作為信條,教育他們與人相處。伯父8歲的時候,村里建了個洋學堂,奶奶就把她結婚時的嫁妝拿出來賣掉,給伯父買書本,送他去村里的洋學堂讀書。洋學堂和村里的私塾不一樣,除了國語、算術之外,還有體育、美術、音樂等課程,和現在的小學差不多。后來奶奶對我們說,把嫁妝賣掉送孩子們去洋學堂念書,她覺得值,“比什么都強,就算是以后喝稀穿破,也要讓孩子們讀書學習”。伯父沒有辜負奶奶的期望,在學校里門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尤其是作文,曾受到當時縣教育局領導的表揚。伯父13歲時就從洋學堂畢業了,可是由于家里缺錢,奶奶跑東跑西,到處找人,最后在一位親戚的資助下,伯父考上了開封師范學校,離開了大山。從伯父上學的經歷,就不難知曉我父親和兩個姑姑上學的艱難,但是再難,重視教育的奶奶都通過自己努力,讓孩子們完成了學業,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到了我們這一代,父親母親同樣重視教育,對我們的學習抓得很緊。我上小學時,父親調到鄭州師范上班,把我也帶到鄭州。放學以后,他沒有課時就會對我進行輔導,有課時就把我放到學校圖書館,讓我受熏陶。受家風的影響,我們兄弟姐妹也同樣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謴透呖己螅艿苊妹枚歼M入高校學習,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我也是單位的主任工程師。
現在,我們兄妹4人對下一代的教育同樣抓得很緊,讓人欣慰的是,我們的下一代也都在學業和事業上有所建樹。
重視教育,重視讀書,這就是我們的家風。這樣的家風,給我們家一代又一代都帶來了收獲。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市場營銷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
時間:2025-05-22 09:41:01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在湖北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