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以及《中共陜西省委、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的實施意見》精神,落實著力加強教育扶貧的重大任務,進一步提高我省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整體水,更好發揮教育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方案。
一、實施貧困家庭就學子女精準資助
(一)逐步提高學前教育財政補助標準。學前一年達到每生每年1300元標準,免除保教費和補助公用經費;按照每生每年750元標準,對貧困家庭幼兒、孤兒和殘疾兒童接受學前教育進行資助。對中班和小班按照每生每年400元標準補助公用經費。
(二)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機制。統一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到2017年,全面落實城鄉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對貧困家庭寄宿生按照每生每年小學1000元、初中1250元的標準補助生活費。實施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對貧困地區不足100人的小規模學校(含教學點)按100人核定公用經費補助資金,確保學校正常運轉。
(三)穩步實施高中階段免費教育。從秋季學期起,對建檔立卡的貧困家庭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免除學費,對貧困家庭普通高中學生每生每年發放2500元的助學金生活補助,對中等職業學校一、二年級在校貧困家庭學生每生每年發放2000元的助學金生活補助。對貧困家庭的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在校生,除享受國家教育資助政策外,每人再一次性給予3000元扶貧助學補助。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從秋季學期起,對全省普通高中學生免除學費。
(四)統籌實施貧困家庭在校大學生資助政策,完善財政資助資金分配方式,通過發放國家助學貸款、助學金、獎學金等實現學費、生活費、住宿費補助全覆蓋。對建檔立卡的貧困家庭大學生每生每年發放6000元的助學金生活補助,學費、住宿費高出國家助學貸款限額部分,以及助學金生活補助超出國家助學金標準部分由所在高校從資助專項基金中全額補助。精準發力,精準幫扶,做好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的就業指導服務工作。引導和鼓勵學生畢業后到貧困地區就業創業和服務。
二、改善貧困地區學校基本辦學條件
(五)依據《陜西省幼兒園基本辦園標準(試行)》,擴大貧困地區農村學前教育資源。按照有利于利用富余校舍和師資、有利于幼兒方便就入園、有利于鄉鎮分級管理、有利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原則,結合需求實際,加快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幼兒園項目建設,滿足貧困家庭適齡幼兒入園需求。“十三五”期間,力爭全省每個鄉鎮均有1所公辦幼兒園,人口密集的縣城至少有2所公辦幼兒園,全省公辦幼兒園數量達到幼兒園總數的50%,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達到在園幼兒總數的50%以上,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6%。
(六)依據《陜西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基本辦學標準(試行)》,科學布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加快項目進度,保障學生就入學需要。到2020年,使貧困地區農村學校教室、桌椅、圖書、運動場等教學設施設備滿足基本教學需要,宿舍、床位、廁所、食堂、飲水等基本滿足生活需要;統籌中省資金,支持貧困地區城區及其新區、開發區、居民小區學校建設,有效化解入學難和大班額問題。加快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進程,指導“三通兩臺”建設,加強課程教學資源整合,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應用。
(七)加快普通高中標準化建設和縣級職教中心建設。推進普通高中標準化建設,力爭2020年全部達到省定標準。加強縣級職教中心建設,努力改善辦學條件,促進實訓設備配置水與技術進步要求更加適應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推動中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院校布局和專業設置更加適應經濟社會需求,推動建成骨干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
三、擴大高等學校招收農村學生覆蓋面
(八)積極爭取國家增加我省農村貧困地區、集中連片特殊困難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定向招生專項計劃,提高中央部門高校和地方本科一批招生學校招收我省貧困地區學生人數。
(九)實施“省屬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專項計劃”,參與一批本科錄取的省屬高校每年安排不低于本校3%的計劃招收農村學生,改善招生專業結構,進一步擴大農村學生接受良好高等教育覆蓋面。
(十)繼續實施省屬自主招生試點高校面向農村學生單獨招生計劃,每年按照不低于試點高校本科招生規模的2%安排,使更多農村學生享受優質高等教育資源。
四、加強貧困地區教師隊伍建設
(十一)建立省級統籌鄉村教師補充機制。從起,貧困地區縣以下學校招聘教師全部納入特崗教師計劃,每年招收2000人,確保新補充教師具備本科學歷的不低于80%,確保體音美和信息技術學科教師有一定比例;農村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向貧困地區傾斜并逐年增加。積極協調,爭取按標準落實幼兒教師配備。
(十二)鞏固實施地方院校學前師范生免費教育。配合省醫改辦、省衛計委,繼續實施全科醫學專業定向免費生,為農村地區培養急需的全科醫生。
(十三)全面落實農村學校教師和校(園)長交流輪崗工作,推動城鎮優秀教師向鄉村學校合理流動和對口支援,鼓勵城鎮退休特級教師、高級教師到鄉村學校支教講學或開展幫扶。對志愿到貧困地區中小學任教的免費師范生和教育碩士,優先落實周轉房,優先晉升專業技術職務,并在參加進修學習、骨干選拔名額中給予傾斜。
(十四)加強貧困地區教師培訓和骨干引領。到2020年,對貧困地區所有教師和校(園)長進行不少于360學時的培訓,每年培訓8萬人次。推進農村學校開展校本研修,擴大“名師大篷車”送教下鄉活動實施范圍。逐年提高農村邊遠貧困和薄弱地區教學能手評選名額,充分發揮骨干教師作用,幫扶貧困地區教師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和水。
(十五)引導高等院校、教科研機構、電教裝備機構和大城市優質學校,通過結對幫扶、定向扶持等方式,加大對貧困地區農村教師的幫扶支持,逐步形成以縣為主、輻射農村的教師和校(園)長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
(十六)全面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推動43個集中連片特困縣全面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中省財政給予綜合獎補。推動省級連片特困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施鄉村教師生活補助。
五、推動貧困地區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勞動力轉移
(十七)鼓勵高等學校、重點在高等職業院校開設扶貧產業培訓班,招收未考上大學的貧困家庭學生免費培訓。充分利用職業教育資源,面向未升學初中和高中畢業生、殘疾人、失業人員、退役士兵等群體廣泛開展職業教育和培訓。進一步加快進度,建成一批社會有需求、辦學有質量、就業有保障的專業,建設面向全省特別是貧困地區學生的公共實訓基地,最大范圍吸納貧困家庭學生接受職業教育,加快貧困地區技術能人培訓和勞動力轉移。
(十八)持續加大秦巴山區、呂梁山區和六盤山區職教扶貧工作力度,以縣為單位,建設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滿足貧困地區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提高脫貧致富能力。
(十九)按照主體功能區產業培育需求,充分發揮貧困地區縣級職教中心的培訓基地功能,加大貧困地區農村實用技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力度,實現“輸出一人,脫貧一戶”。
六、持續做好“兩聯一包”教育扶貧
(二十)持續推進子洲縣“兩聯一包”工作,充分發揮教育扶貧團作用,進一步提高教育扶貧精準度。省教育廳將子洲縣列為教育系統精準扶貧試點縣,積極開展教育扶貧試點,為全省教育扶貧探索可供復制的經驗。
一、目標任務
到2017年,貧困地區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8%以上,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5%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6%以上。實施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工程,進一步完善資助體系,實現建檔立卡家庭困難學生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資助全覆蓋,努力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實施扶貧重點鄉鎮辦學條件改善工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更新教學儀器設備,為廣大農村家庭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2016?2018年,在扶貧重點鄉鎮新建、改擴建幼兒園10所;實施學校建設項目112個,建筑面積29.5萬方米,投資4.95億元;學校運動場建設項目35個,投資3556 萬元;設備配備1.02億元。實施扶貧重點鄉鎮教育質量提升工程,促進城鄉、區域、校際間資源共享,保障人人享有公有質量的教育。
二、工作措施
(一)建立完善學生資助體系
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實行資助全覆蓋。起,免除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適齡兒童學前教育保教費并優先發放學前教育政府助學金;免除建檔立卡貧困家庭普通高中學生學雜費,并優先發放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在全部免除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在校生學費的基礎上,對建檔立卡的貧困家庭在校生優先發放國家助學金;對升入我市高校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新生,按“綠色通道”辦理入學手續,優先發放國家助學貸款和國家助學金,優先安排勤工助學崗位。2017年,擴大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助范圍,由15%擴大至30%,確保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寄宿學生全覆蓋。
政府財政設立專項資金,加大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的資助力度。義務教育階段,每人每年補助交通費、生活費3000元;普通高中及中等職業教育階段,每人每年補助生活費3000元;高等教育階段,全額補助學費,每人每年補助生活費6000元。2016?2017年,預計實現資助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12000人次,資助普通高中及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1200人次,資助高等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1000人次。
主動與扶貧部門對接摸清貧困家庭學生名單,核準信息。在市屬高校、高中、中職就讀的貧困家庭學生,由市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負責信息核實;在區縣義務教育學校、普通高中、中職學校就讀的貧困家庭學生,由學生所在區縣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負責信息核準;在外地就讀的貧困家庭學生,通過發公函及電子郵件的方式核準學生信息,學生所在生源地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負責核實貧困學生家庭情況信息。對在本市義務教育學校、普通高中、中職學校就讀的貧困家庭學生,由學生所在市、區縣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負責落實學費減免工作并通過原有助學金發放體系進行補助資金發放;對在外地就讀的貧困家庭學生,由生源地當地政府負責補助資金發放至貧困學生家庭。
(二)加強扶貧重點鄉鎮幼兒園建設
按照“一社區一園”的標準,建設社區幼兒園。支持貧困村充分利用農村定點中小學的資源優勢,按照“園舍獨立、經費獨立、人員獨立、教學獨立”的原則附設幼兒園,充分利用閑置校舍改建幼兒園。2016?2018年,新建、改擴建19處幼兒園。按照《山東省幼兒園基本辦園條件標準(試行)》要求,配足配齊幼兒園師資、辦公設備、玩教具及圖書等,對達不到建設標準的貧困村幼兒園分期分批實施改造,滿足保教活動的需求。
(三)加強扶貧重點鄉鎮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建設
按照《日照市解決城鎮普通中小學大班額問題實施方案》和日照市“全面改薄”建設規劃,加快推進扶貧重點鄉鎮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建設。
在最大限度爭取上級財政支持的同時,市、縣級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加大市級財政投入力度,通過財政投入、政府購買服務、PPP模式融資、利用民間資本等多渠道籌措資金。認真落實省財政廳、省物價局、省教育廳《關于減免中小學校舍建設有關收費的通知》要求,對學校建設涉及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予以免收,涉及的經營服務性收費屬于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并且有浮動的,按規定標準的30%收取。國土資源部門在編制年度用地供應計劃時,新增用地指標、盤活的存量土地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節余指標優先用于扶貧重點鄉鎮教育建設項目,確保新建中小學土地指標。由教育部門牽頭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及時研究解決學校建設規劃、用地、經費投入等問題。實行項目負責制,建立項目臺賬,將工作目標細化到每個項目,落實到具體責任人,分學期、分年度推進項目建設。建立月調度通報制度,及時通報項目進展情況。
(四)建立城鄉學校結對幫扶工作機制
,確定城鎮與鄉村結對幫扶學校、具體幫扶形式和內容,并組織實施。凡有農村學校的區縣,全面啟動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結對幫扶工作;2017年,幫扶活動在市域內全部推開,扶貧工作重點村中小學結對率達到100%;2018?2020年,幫扶工作深入開展,取得明顯成效,被幫扶學校整體辦學水顯著提高。
主要內容:實施聯合教研制度,每學期至少召開一次聯合教研會議,統籌開展學科備課、教學研討、聽課觀摩等活動,提高農村學校薄弱學科課程實施水。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建立網絡課堂,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推進實施管理人員掛職交流活動,結對幫扶學校每年至少互派1人掛職。指導受援學校建立健全現代學校管理制度,規范學校日常工作,建設學校章程,提高管理水。幫助結對學校明確學校發展定位,辦學方向、培養目標,制定發展規劃。建立教師交流機制,實現優秀教師資源共享。幫助受援校制定教師隊伍建設發展規劃,聯合培養學科帶頭人和培訓教師,聯合開展課題研究,共建教學團隊和名師工作室,提升教師學科技能和專業素養。每年至少開展1項聯合課題研究。根據辦學實際,向受援校捐贈本校更新換代的信息技術設備、實驗設備、教學儀器和圖書資料等,改善受援學校硬件設施;向受援學校學生開放圖書館、功能教室、運動場所、校內外實踐活動基地等教育教學資源,提供必要的教師指導,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各區縣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制定本行政區域內學校結對幫扶具體措施并組織實施。市教育局成立指導小組,對各區縣結對幫扶、聯建共建情況進行跟蹤指導,督促落實。
(五)加強扶貧重點鄉鎮教師隊伍建設
落實有關編制規定,對達不到標準班額的村小學、教學點,按生師比與班師比相結合的方式核定教師編制,并按照“退補相當”的原則及時補充教師,做到缺編學校“缺編即補”。對于滿編超編的學校,采用臨時周轉編制專戶方式予以解決,緩解農村貧困人口集中區域鄉村中小學教師結構性缺員問題。目前,全市扶貧重點鄉鎮學校短缺學科教師185人,計劃補充96人,2017年補充89人。
加快推進“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推動優秀校長和骨干教師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城鎮學校,市級及以上規范化學校,已聘高中級教師職務達到或超過崗位設置結構比例的學校及其他優質學校,每學年教師交流輪崗比例不低于應交流教師總數的10%,其中,初級中學高級教師和小學高級教師、一級教師交流輪崗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條件的相應等級教師總數的20%。農村學校、薄弱學校任教1年以上工作經歷作為評聘高級、正高級教師和評選特級教師必備條件。
在職稱晉升、榮譽獎勵和績效工資分配等方面向扶貧重點鄉鎮農村中小學和教學點工作的教師傾斜。起,扶貧重點鄉鎮學校中、高級崗位設置比例可在規定比例上限基礎上上浮1?2個百分點。
加大對扶貧重點鄉鎮教干教師培訓力度,市和各區縣統籌安排資金,積極支持鄉村教師培訓,做到專款專用;加強鄉村學校音體美等緊缺學科教師培訓。鼓勵鄉村教師在職參加學歷及非學歷培訓,提升鄉村教師的學歷層次和專業能力;采取送教下鄉、送培上門等形式,每年選派兩批次城鎮教師到扶貧重點鄉鎮學校開展1年以上的支教活動。
(六)構建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支持體系
以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為重點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畢業生都能接受中等職業教育。,未升入普通高中的農村初中畢業生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比例達到60%以上,2017年達到80%以上,2018年達到90%以上,2019?2020年繼續鞏固提高。
每年5月底前,面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征求就學意愿,引導他們合理選擇就讀學校、就讀專業。以市域內中等職業學校為主體,實施“定向招生、訂單培養、精準脫貧”。建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學習就業檔案,指定輔導員、班主任和專任教師開展“一對一”個性化幫扶。各職業院校要加強就業創業教育,鼓勵和扶持貧困家庭學生自主創業,遴選優質就業崗位,組織貧困生專場招聘活動,優先推薦農村貧困畢業生就業。
三、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市、縣(區)、鄉(鎮)、校四級聯動的工作機制,形成多點發力、各方出力、匯聚合力的教育精準扶貧工作格局。市教育局成立由張傳若同志任組長,朱傳國同志任副組長,局有關科室參加的教育扶貧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指導全市教育扶貧工作。各區縣教育行政部門都要成立教育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隊伍,實行主要領導負總責的教育扶貧工作責任制;積極爭取地方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主動加強與同級扶貧辦的溝通聯絡,會同各有關部門定期研究解決教育精準扶貧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完善配套政策,抓好各項數據的精準測算,形成推進教育精準扶貧的強大合力。
(二)強化經費保障。堅持把教育扶貧擺在教育資源配置的戰略優先地位,積極爭取省財政支持,加大教育扶貧投入力度。加大市級教育經費統籌,重點向脫貧任務較重的縣區和薄弱學校傾斜。按照“精準扶貧”有關要求,加強教育扶貧項目與資金的管理,突出工作重點和薄弱環節。加強預算績效管理,開展教育扶貧經費績效考評,提高資金效益。強化責任追究制度,對弄虛作假、套取騙取或違規使用扶貧資金的,嚴肅依法依規處理。
(三)強化考核評估。完善信息溝通機制,各區縣教育行政部門要按照“月調度、季匯總、半年通報”的要求,及時將工作開展情況報市教育局。建立“縣級自查、市級復查”的教育精準扶貧檢查制度,重點檢查資金使用、項目進展、工程質量、工作成效等。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在學校、鄉鎮自查的基礎上,每年對所有學校、所有項目資金進行全方位的檢查,建立檢查報告制度;市級教育行政部門在縣級自查的基礎上,每年進行全面復查。
(四)強化輿論宣傳。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加大宣傳力度,創新宣傳方式,提升宣傳實效,著力宣傳各級黨委政府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總體部署,著力宣傳教育扶貧的政策措施,著力宣傳推進教育扶貧中的先進典型,凝聚力量、激發熱情、增強信心,形成人人知曉教育扶貧、人人支持教育扶貧的良好氛圍。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