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用好統編教材,切實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須處理好閱讀教學的三種關系:教讀課、自讀課與課外閱讀的關系,單元主題與語文知識的關系,閱讀教學“1與X”的關系。
關鍵詞:統編教材;閱讀教學
一、教讀課、自讀課與課外閱讀的關系
(一)教讀課與自讀課的關系
統編教材關于閱讀教學最大的不同,在于將以往的精讀課、泛讀課改為教讀課、自讀課(含課外閱讀)。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內涵卻完全不同,且意義更為明晰。前者側重于“讀什么”,后者側重于“怎么讀”;前者注重“內容”,后者注重“方法”;前者是“授之于魚”,后者是“授之于漁”。
1.教讀課是學習閱讀方法的課
“教是為了不教”,這里的“教”自然是“教方法、教策略”。教讀課,顧名思義,就是教學生閱讀。不同文體的文章,其閱讀策略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師開展不同文體的閱讀教學,就是要教學生閱讀方法。閱讀什么,從哪里切入,如何理解;局部與整體、表達方式與內容主旨、讀者與作者、背景與文本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怎么找到線索、文眼、中心句……諸如此類的閱讀技巧、策略,是學生跟隨教師學習的核心任務。錢夢龍老師說:“所謂‘教,也不是把自己已經認識了的東西全盤端給學生,而是著重介紹自己讀文章的思路和方法,然后鼓勵學生自己到課文中去摸爬滾打,盡可能自求理解,進而領悟讀書之法。”[1]42
2.自讀課是運用閱讀方法的課
“語文課的一個基本任務,就是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逐步掌握這些閱讀策略和方法,最后達到‘不待教師教而‘自能讀書的目的。”[1]182這個目的的達成,固然需要“教讀課”的“師傅領進門”,但更需要“自讀課”的“修行靠自己”。自讀課,就是學生用教讀課中學到的閱讀策略和方法,去閱讀另外一篇文章,去閱讀除此之外的文章。它一方面檢驗自己是否真正掌握,能不能應用,應用得是否正確;另一方面則通過不斷訓練,自我修正,熟能生巧,成為自己的閱讀策略和方法。因此,自讀課是獨立閱讀、獨自思考、形成獨到見解的閱讀課,是學以致用、“以身試法”的應用課,是自己圈點勾畫、橫抄豎批、涂涂改改的操作課,更是自己閱讀成長的練兵場。
(二)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關系
教讀課、自讀課都注重課內閱讀。相比于以前的教材,統編教材更重視課外閱讀,因為它將教讀課、自讀課、課外閱讀“三位一體”地置于教學體制內。
1.課內閱讀是精讀,注重質的提升
無論是以前的精讀、泛讀,還是現在的教讀、自讀,都是課內閱讀,唯一不同的是閱讀要求和主體參與程度。精讀課一般是教師參與多,閱讀得仔細、精確一些;泛讀課一般學生參與多,閱讀得相對粗略、模糊一些。統編教材的用意很明確,雖然都是課內閱讀,但教讀課是教閱讀策略和方法,自讀課是學以致用,用閱讀策略和方法。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課內閱讀重在掌握閱讀的本質,學會閱讀的策略和方法。
同時,統編教材非常注重“一課一得”“一單元一得”,任務清晰,目的明確,且與課外閱讀呼應。一課有一課的策略,一單元有一單元的方法,這樣課課相連,單元共融,形成多樣化的閱讀策略和方法。可見,無論是教讀課還是自讀課,都側重于閱讀策略和方法的得,都是一種相對意義上的精讀課。
2.課外閱讀是泛讀,注重量的積累
課外閱讀相對于課內閱讀,是指課堂之外的閱讀!暗梅ㄓ谡n內”的策略和方法,要得心應手地運用,常常需要熟能生巧。至于道德品格、情感態度價值觀,更是需要形式多樣的大量的課外閱讀的浸潤。厚積薄發,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沒有閱讀量和閱讀面,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不可能提升的,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是語文教學的關鍵。正如溫儒敏教授所言,語文教師的核心任務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2]10。
二、主題與語文知識的關系
統編教材的選文編排,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既按照“內容主題”組織單元,又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分布并體現在各個單元的課文導引或題設計之中。這種雙線并舉的結構,很好地體現了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的學科特質。
(一)內容和形式的關系
“文以載道”。文道一體,“道”借“文”而表情達意、闡述觀點,“文”為“道”提供合意之載體。溫儒敏教授說,“語文教科書的編寫立意要高,高在體現*,立德樹人,指導明確,措施落實。措施就是八個字:‘整體規劃,有機滲透。”[2]4顯然,單元主題結構體現了國家意志,表達了國家的意識形態和*,還有做人的道德品質、情感態度、價值觀、文化修養等,這是立德樹人的需要。同時,為了更好地學習語文,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要素”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梯度分布并體現在各個單元的課文導引或題設計之中。學習同一主題不同文體的文章,以及文章中不同的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乃至遣詞造句等,如何各自服務于不同文體的文章要求,力求更好地表現內容,這是語文學習規律的需要!昂冒芭浜民R”,“鞍”為“馬”服務,“好馬”只有在“好鞍”的基礎上才能千里馳騁。因此,雙線組織單元結構,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形式為內容服務,內容要由形式來表現。
(二)范例與學習的關系
教材呈現的經典作品是最為典范的漢語書面語言的表達范本,學習語文,就是學習這些范本中的語言,學習范本如何通過恰當的語言形式表達正確的觀點、抒發真摯的情感、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敘述生動的故事情節。在這個雙線結構中,主題與形式相得益彰,目的就是要我們學習語言是如何為主題內容服務的,不同語言形式又是如何為不同主題或同一主題的需要而靈活多樣呈現的。因此,教材呈現的課文,就是我們學習語言的范本,就是我們學習語言的內容。
?元主題與語文知識的關系,就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關系。
三、閱讀教學“1與X”的關系
當前的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病就是不讀書,讀書少。學生要忙于考試,沒有時間讀書,他們的語言越來越蒼白。使用新教材,推進教學改革,最重要的是什么?溫儒敏教授“要求閱讀教學實施‘1+X策略,即每教學一篇課文,附加幾篇泛讀或課外閱讀的文章”[2]10,以此拓展閱讀面,增大閱讀量,改變不讀書或讀書少的現狀,提升語文素養。
“1與X”的關系,表面上看僅僅是增加幾篇文章而已,但選擇哪幾篇、哪類文章是關鍵。教師把握“1+ X”閱讀教學策略,關鍵是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一)類比原則
所謂類比原則,指的是所教學的一篇課文和課外幾篇文章之間是同類別的。這個類別可以是主題、方法、價值觀。比如我們在教學《秋天的懷念》的時候,表現“母愛”主題的,可以附加朱德的《我的母親》、老舍的《我的母親》、豐子愷的《我的母親》、胡適的《我的母親》;教學《臺階》的時候,表現“父愛”主題的,可以附加朱自清的《背影》、趙麗宏的《揮手》、龍應臺的《目送》、吳冠中的《父愛之舟》。又如教學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散文詩兩首》,需要學習象征手法,可以附加老舍的《日》和《月》、茅盾的《白楊禮贊》、高爾基的《海燕》、郭沫若的《雷電頌》,等等。當然,類比的標準多種多樣,關鍵看教學的需要和與學生的適切性。
(二)相關原則
所謂相關原則,指的是所教學的一篇課文和課外幾篇文章之間是有關聯的。教學《孫權勸學》的時候,關聯到如何學習,則可以附加《為學》節選、《學記》節選、《論語》節選以及王安石的詩《勸學文》等。
(三)相似原則
所謂相似原則,指的是所教學的一篇課文和課外幾篇文章之間存在某一點的相似之處,換言之,不求完全相同,只求一點相似。比如教學《紀念白求恩》,可以推薦閱讀《我在中國那些年:陳納德回憶錄》(陳納德著,李譯)、斯諾的《西行漫記》、鄭大藩的《偉大的戰士邱少云》。這些文中的人物都具有國際主義精神。又如教學《鄧稼先》,可以附加《雜交水稻之父??袁隆》、《魯迅自傳》、《少年愛因斯坦》、艾青的《憶白石老人》等,讓學生初步了解人物傳記的寫法。諸如此類,我們可以追求主題相似、寫法相似、寫作背景相似、主人公相似、年齡相似、描寫對象相似,盡可能多地呈現多樣化的文章,拓展閱讀面。
(四)對比原則
所謂對比原則,指的是教學的一篇課文和課外的幾篇文章之間是相反或相對的關系。比如教學《太空一日》,可以附加南方日?的《悲壯的兩小時》,讓學生感受到科技工作的嚴謹認真、一絲不茍是保證成功的關鍵。又如教學《孫權勸學》,可以附加《傷仲永》,讓學生體悟后天努力學習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錢夢龍.教師的價值[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
(責任編輯:方龍云)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