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個淵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元史》、《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等的記載:
⑴.如今居住在山東省鄄城縣的蘇氏居民,一直認(rèn)定自己是蒙古族后裔,而且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并以一本清朝咸豐年間所修《蘇氏宗譜》為證。據(jù)該《蘇氏宗譜》記載,元朝末期元順帝執(zhí)政時期民不聊生,全國范圍內(nèi)爆發(fā)了紅巾軍起義。當(dāng)時成吉思汗的后代鎮(zhèn)南王孛爾只斤氏?脫歡之子淮王孛爾只斤?帖木爾不花正在元大都(今北京)朝中任監(jiān)國,并由侄兒義王孛爾只斤?和尚輔佐其執(zhí)政。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明太詛開始大舉北伐,在大將徐達(dá)、常遇春等所率明軍的強力攻擊下,于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農(nóng)歷8月攻陷元大都,元朝政府自此滅亡,元順帝逃往應(yīng)昌(今內(nèi)蒙古克什騰旗西北一帶)。元大都被徐達(dá)、常遇春攻破之后,義王孛爾只斤?和尚乘亂出逃,按《元史》記載:“至正二十八年,順帝將北奔,詔淮王帖木爾不花監(jiān)國,和尚佐之。京城將破,即先遁,不知所之。”因此,終有明一朝,人們都不知義王孛爾只斤?和尚的下落。其實,眼看元朝即將滅亡,孛爾只斤?和尚攜帶家人潛往山東鄄城,然后改漢姓為蘇氏。由于該支《蘇氏宗譜》中關(guān)于孛爾只斤氏?和尚等的事跡與歷史記載相互吻合,山東省鄄城縣的孛爾只斤?和尚蘇氏之后代已被當(dāng)?shù)孛裾块T確認(rèn)為成吉思汗的后代。
孛爾只斤?脫歡,為著名的元朝初期將領(lǐng),他是元世祖孛爾只斤?忽必烈的第九個兒子。
孛爾只斤?脫歡在元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農(nóng)歷6月被晉封為鎮(zhèn)南王,之后領(lǐng)十五萬元兵出征安南(今越南),結(jié)果敗績。元世祖以其“喪師辱國,斷其朝請”為罪名,在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61年)澈其王號,改其徙駐江蘇揚州,直到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孛爾只斤?脫歡病逝在揚州。
孛爾只斤?脫歡有六個兒子,其第三子為孛爾只斤?寬徹不花,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晉封威順王,鎮(zhèn)守武昌。他也有六子,分別是:孛爾只斤?別帖木兒、孛爾只斤?答帖木兒、孛爾只斤?報恩奴、孛爾只斤?接待奴、孛爾只斤?佛家奴、孛爾只斤?和尚。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孛爾只斤?寬徹不花與其子孛爾只斤?別帖木兒、孛爾只斤?答帖木兒率軍進攻紅巾軍徐壽輝,結(jié)果被徐壽輝的部將倪文俊擊敗,俘孛爾只斤?別帖木兒。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孛爾只斤?寬徹不花與其弟孛爾只斤?帖木爾不花以兵鎮(zhèn)懷慶,未幾,復(fù)還武昌,再命其子孛爾只斤?報恩奴、孛爾只斤?接待奴、孛爾只斤?佛家奴以大船四十余只水陸并進,至沔陽攻倪文俊,且載妃妾以行。船至漢川縣雞鳴汊擱淺,遭到倪文俊的火攻,孛爾只斤?接待奴、孛爾只斤?佛家奴皆死,孛爾只斤?報恩奴自殺,妃妾皆陷。孛爾只斤?寬徹不花逃走陜西,后戰(zhàn)死于成州。
孛爾只斤?寬徹不花逝世后,其子孛爾只斤?和尚被元順帝敕封為義王,侍從在元順帝左右,后在元朝末期輔佐叔父孛爾只斤?帖木爾不花監(jiān)國。
據(jù)本書考證,今天生活在山東省鄄城縣的孛爾只斤?和尚蘇氏之后裔子孫多達(dá)四千余人,皆已經(jīng)完全漢化。
⑵.蒙古族敖拉氏,亦稱鄂拉氏、傲雷氏,漢義“山”,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黑龍江多金(今黑龍江上游與訥穆爾河會流的彎曲之處)、拉夫凱(今黑龍江訥穆爾河以西)、呼倫貝爾(今內(nèi)蒙古海拉爾)、布特哈(今黑龍江訥河)等地。后有滿族、達(dá)斡爾族、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ora Hala。請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蘇氏、單氏、敖氏、山氏、閻氏、鄂氏等。
⑶.蒙古族巴魯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nèi)蒙古赤峰喀喇沁)。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rut Hala。后多冠漢姓為蘇氏、白氏等。⑷.蒙古族舒穆爾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nèi)蒙古克什克騰)。后有滿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umur Hala。蒙古族舒穆爾氏所冠漢姓為舒氏,而滿族、錫伯族舒穆爾氏多冠漢姓為蘇氏、舒氏、徐氏等。
⑸.蒙古族蘇尼特氏,源出元朝時期雪尼特部,為成吉思汗第六世祖海都幼子抄真斡兒帖該之第四子尋尼特所組建的氏族,世居巴顏鄂隆(今內(nèi)蒙古西烏珠穆沁)。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unit Hala。清朝中葉以后所冠漢姓即為蘇氏。
⑹.陳蒙古八旗的一支,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派駐丹東鳳凰城,屯墾于璦河沿岸影壁山附,后裔子孫皆冠漢姓為蘇氏,今主要聚居于鳳城大堡蒙古族鎮(zhèn)一帶。
第十四個淵源:源于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諸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文獻(xiàn)《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清史稿》等的記載:
⑴.滿族額蘇哩氏,亦稱鄂蘇哩氏、亦稱阿蘇氏、阿蘇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阿速部(安煦烈部),以姓為氏,滿語為Esur Hala,漢義“網(wǎng)”,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qū))、阿庫里(今烏蘇里江上游支流俄羅斯境內(nèi)阿庫里河流域)、葉赫(今吉林梨樹)、齊齊哈爾(今黑龍江齊齊哈爾)、額蘇里(今俄羅斯海蘭泡額蘇里河流域)、黑龍江及松花江沿岸等地。后有達(dá)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蘇氏。
⑵.滿族舒祿氏,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滿語為Sulu Hala,漢義“白馬”,源于遼代回鶻“述律氏,滿語為”,世居長白山,后多冠漢姓為蘇氏、徐氏等。
⑶.滿族舒穆哩氏,亦稱蘇某力氏,滿語為Sumuri Hala,世居海蘭木(今吉林和龍)、薩爾碧圖(今內(nèi)蒙古莫力達(dá)瓦達(dá)斡爾族自治旗與鄂倫春自治旗交界處諾敏河中游),后多冠漢姓為蘇氏、莫氏、舒氏等。
⑷.滿族嵩佳氏,亦稱宋嘉氏、宋家氏、松佳氏,滿語為Su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融入鮮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董鄂(今遼寧桓仁、寬甸一帶)、長白山海蘭(今吉林和龍海蘭河流域)、松江(今吉林安圖)等地。后多冠漢姓為蘇氏、嵩氏、宋氏等。
⑸.滿族蘇佳氏,亦稱蘇家氏,滿語為Su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融入鮮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尼亞滿(今遼寧新賓)、德里悟赫(待考)、訥殷(今吉林撫松縣松花江上游流域)等地,后多冠漢姓為蘇氏。
⑹.滿族蘇爾佳氏,滿語為Surgiya Hala,世居松花堡(今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漢姓為蘇氏。
⑺.滿族蘇克察氏,滿語為Sukca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后多冠漢姓為蘇氏。
⑻.滿族蘇拉喇氏,亦稱松佳拉氏,滿語為Sulara Hala,世居黑龍江,后多冠漢姓為蘇氏、松氏、謝氏等。
⑼.滿族蘇木克氏,亦稱蘇木克起氏、蘇穆特氏,滿語為Sumuk Hala,世居地待考,后多冠漢姓為蘇。
⑽.滿族倭徹埒氏,亦稱烏哲勒氏,滿語為Ucere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后多冠漢姓為蘇氏、倭氏、魏氏等。
⑾.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溫古孫部(吾古孫氏、烏孫氏),以部為氏,滿語為Usun Hala,漢義“水”,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qū)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蘇魯、佛訥赫托克索等地)、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蘇氏、烏氏、吳氏、關(guān)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⑿.滿族伊蘇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移室部,以姓為氏,滿語為Isu Hala,漢義“素面青緞”,世居蘇瓦蜒溝(今吉林雙陽),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蘇氏、伊氏。
⒀.滿族伊拉哩氏,亦稱伊里氏、伊拉禮氏、伊喇立氏,滿語為Ilari Hala,漢義“開”,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葉赫(今吉林梨樹)、蜚優(yōu)城(今吉林琿春)、伊罕阿林城(今吉林東北十五公里處)、松花江。后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蘇氏、伊氏、何氏、趙氏、尼氏、潘氏、許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